疫情当前,网上流行起一个说法——「互联网医疗成了第二战场」
有人说互联网医疗(或具体到在线问诊)迎来了春天,也有人拿 17 年前 SARS 成就电商行业来类比,推断互联网医疗也会像电商发展轨迹一样,一路高歌成为新「风口」。
这些推断是从三个角度预测的。
1、政府态度大幅转弯
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大,虽然近几年政策不断松动,频频出现利好消息,但从整体速度和各地落实的效果来看,都没有质的突破。
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居家隔离策略、医护资源分配问题,都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轻症的咨询和诊治。
而由于居家隔离,避免医院感染,互联网医疗首次被国家列为推荐就医方式,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被提及。国家卫健委也频频出通知要求各地卫健委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2 月 4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阻击战,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 2 月 7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统一建立全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服务管理平台,或依托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方网站等公开规范渠道,集中整合发布已经注册审批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便于群众及时获取相关诊疗服务信息。
这是互联网医疗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一次被「各级政府部门」全面认可。
2020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
首次推荐利用互联网手段缓解就诊压力
2、从业公司各自发力
在政府支持下,医疗行业的从业公司也都积极响应。包括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微医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在疫情期间都有各自的应对动作。
1 月 20 日,丁香园率先推出疫情地图 H5,迅速引爆,截止到 2 月 15 日,已经有超过 22 亿的浏览人次;
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持续跟进疫情热点,成为全热点追踪第一媒体;丁香医生问诊平台积极组织全国医生,为人民群众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在湖北封城的当天就推出针对湖北人民的专属问诊通道,保障封城后的湖北用户也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
好大夫在线、微医也都推出面向全国的免费问诊服务。
线上线下的主流广告平台,也能看到集中式的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身影。
第一次看到医疗互联网企业,都有钱砸分众的电梯广告了!
3、市场媒体推波助澜
疫情期间,各大媒体也在吹捧互联网医疗,主要论调基本都是曾经叫好不叫座的在线医疗终于迎来了春天。
除了媒体,主流平台厂商超级 APP 们也都想尽快给自己产品里增加个「在线问诊」的入口。如果仅仅是应对疫情热点的运营活动也就罢了,确实这时候用户关注点在这。
但也不乏有些产品的想法是觉得在线问诊要火,也想分一杯羹。甭管业务跟医疗搭边不搭边的,先申请个互联网医院牌照再说。
一夜之间,好像互联网医疗真的是风口了?
我们把问题描述的再清楚些:疫情结束后,互联网医疗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大规模持续性的被需要?
我的答案:不会
接下来阐述我的观点。
1、医疗服务的低频属性
医疗服务的低频属性,几乎是每个从业者的共识。
现有数据平均每人每年 5 次就医需求,随着用户获得医生资源越来越方便,确实也会激发出一些增量需求,但整体上不会激增太多。
疫情结束后,人们仍然会回归以线下医疗为主的就医习惯。电商的需求高频,且电商是从传统线下零售切换到线上。而医疗服务的属性,很多线下的场景是线上无法取代的,留给线上的是轻症、常见病慢性病、泛健康、焦虑咨询这几种。
个人长期看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但我的观点始终是——互联网医疗是传统医疗的补充,而非替代。
2、无法突破服务端效率
医疗资源的紧缺和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服务的核心问题,医疗服务的主要服务提供者是医生,如果服务端的效率无法突破,即使需求激增,服务的交付也无法完成。
中国有 300 多万医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适合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
从医生专业限制、空余时间、诊疗专业度等角度估计,真正合格的能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生不超过 100 万,而这个数字在未来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也有人寄希望于AI技术,但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实际应用还仅停留在分诊和辅助上,离实际诊断还很远。
短期内,服务端的效率不会有重大突破,即医疗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不会随着规模效应而递减,甚至还会逐渐增加(规模数量医生的管理成本培训成本等)。
这也侧面证明了,靠免费圈用户烧钱做增量,以期待规模效应后利润出现的思路,在医疗行业行不通。
3、行业标准尚未成熟
医疗服务是有标准的。
线下医疗机构用公立私立、三甲专科等维度划分等级。一般来说,三甲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高,用户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选择去哪就医。
互联网医疗是基于国家提倡的「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行业建设时间短,规则制度还不成熟,虽然可以参考线下医疗,但毕竟线上线下有很多不同。
线下医疗资源效率限制,是不太讲究患者服务体验的,也就有了排队 3 小时看病 3 分钟的现状。而线上可以打破效率限速流程,通过分发推荐让患者快速的与医生建立联系。
但快速分发并不一定意味着高专业高水平。
线下医生有各种检测报告辅助诊断,诊断路径依循临床诊断指南。在线上,患者的问题并非都是医疗范畴内,大量焦虑患者需要的是心理安慰,这就要求医生有临床诊断外挖掘需求的能力。而线上因缺乏检测报告等辅助信息,也要求医生能更慎重安全的给予建议,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次的疫情中,各大公司突击式的招募医生,甚至请其他专科医生跨界回答问题,并不能说是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而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
这些问题都意味着这个新生行业的规范还未成熟,同时也要求从业者在追求业务数字增长的同时,也要规范行为,不要做破坏行业价值的事。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知道网上问诊的医生,是在这样的医疗机构,你还会放心吗?
总结:
疫情下问诊需求的爆发、政府开放的态度、行业共同的努力,用户认知集中式的教育,对整个行业是极大利好,甚至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行业最好的时候。
但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这些都只是疫情时期下的暂时现象,疫情过去后用户需求会回归,行业也会更冷静。
无论是否有疫情,医疗需求始终都存在,身处行业中,要想清楚做什么,不做什么。
- 医疗服务的低频属性已经证明靠免费做大用户量圈市场的方法行不通。融资多少钱砸多少补贴都不是关键,几年前移动医疗的结局也证明了这点。
- 医疗服务关乎生命安全,用户决策成本高,而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信任,不是价格也不是速度。
- 赢得用户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好的服务形成口碑,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用户价值。同时还要解决供给侧效率问题,两者结合,最终用户价值 + 商业价值并存。
从做问诊业务的第一天,我跟团队反复提及,衡量我们服务的金标准是:
你是否能放心的推荐给你家人亲戚朋友使用,能做到这点首先是合格的。
如果还能得到广泛用户的认可、使用、推荐,就是成功的。
疫情期间,我们能看到很多反常的现象和行为,有的平台对医生的入驻不设门槛,对医生的回复不做任何审核判断,甚至允许医学生护士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坦白讲我个人非常担忧,不是害怕丁香医生落后了,而是害怕底线被突破后,换来的是用户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
以上!
祝大家,百毒不侵,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