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近期对自己的输入有个反思:概念性的知识较多,事实性知识较少。概念性是指比如「创作者经济意味着什么」;事实性的是指「某人为何放弃了运营付费社群」。
 
这个体感是在开始经营「小报童」后意识到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做 flomo 时,可以身体力行的每日实践,且能覆盖到大多数场景;而个人在小报童的实践比较个性化,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其他类型创作者的需求和困难,很难有具身体会,之前产品设计上也因为不了解翻车好几次。
 
由于小报童现在已经不是在选择方向和判断未来走势的阶段,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无法指导具体的实践,所以看再多「创作者经济」的分析文章,也无法回答为何「发布时间尽量不要精确到小时」。而吊诡的是,许多从业者(包括我)总想从前者的文章中找到通往未来的关键钥匙,但实际上北极星不会天天变,而溪水的走向却总是蜿蜒。
 
其实上述用「事实性知识」并不严谨,更准确的说法是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我们日常能获取的知识往往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显性知识:所有人都能获取到的信息,非常丰富。
  • 显性 - 公开:大多数显性知识都是公开的,但其解释非常复杂,无法指导具体的执行,比如鱼肝油的作用,能看到非常多论文的辩护,但对你自己要不要吃,没有特别具体的帮助。
  • 显性 - 私有:由于各种限制的原因或动机缺失,需要花费点时间才能获取到,比如报价单等。
    隐性知识:仅靠言语无法捕捉到的知识。
    • 隐性 - 集体:不是存储在单个节点中,而是存储在网络中,无法脱离社会网络学习。比如字节的 OKR 文化、得到的上级给下级写周报等。
    • 隐性 - 躯体:与人体有关的具体操作性知识,比如学习骑自行车,做红烧肉等。
    • 隐性 - 关系:由于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成为隐性的知识,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师徒制来传授,很难从外界获取,比如冥想,某种艺术风格。
     
    在实践中,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涉及所有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例如,汽车驾驶涉及隐性 - 关系知识,因为它是一种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技能;它涉及隐性 - 躯体知识,因为它是我们用身体做的事情,最后它涉及隐性 - 集体知识,因为我们每当开车时,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需要遵守交规和一些风俗。
    隐性知识根植于环境、经验、实践和价值观中,难以沟通 -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头脑中,是长期竞争优势和创新的最佳来源,通过社会化、指导等方式传递 - IT部门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隐性知识根植于环境、经验、实践和价值观中,难以沟通 -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头脑中,是长期竞争优势和创新的最佳来源,通过社会化、指导等方式传递 - IT部门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通过上述分类能看到,越能决定个人具体价值的,越是偏隐性的,而这种知识往往很难获得。比如有两种学习方式:
    • 通过大量阅读书籍、资料和数据来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
    • 找到在该领域的浸泡了许久的「专家」进行咨询。
     
    你会发现,第二种方式能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因为我们在遇到某些具体的问题时,想要解决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内容才能找到问题,而后者则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甚至直觉,很快给出反馈。并且能根据互动不断地进行修正反馈 —— 这是阅读文献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前些日子部署本地开发环境,我很好奇为啥许多命令不需要输入 ip 地址或者网址就能下载各种软件,比如 Brew,是先从 Brew 的起源开始,还是 Linux 的命令行开始?后来 Lightory 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把 Brew / VUE 这种东西当作 Appstore 就好,安装完之后只需要去搜索想要的应用就行。
     
    当然专家也固有其问题,如个人的偏好,自己的错误等。所以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上网搜索了十分钟还没有答案,就找个专家问问 —— 既能保证自己有一些基础的背景信息,又能快速地找到答案。
    notion image
    在搜索引擎普及之后,显性知识的索引价值直线下降,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被公开;而一个人越接近执行(与抽象的知识相比),公开的知识就越少,正是这些通过探索获得的隐性知识,才形成了我们的知识护城河。
     
    我们如何提高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呢?
    • 亲自临摹一些事情并获得反馈:你无法通过看自行车教学视频就学会骑车;同样无法看创业指南而学会创业。巴菲特也有很长的时间在格雷厄姆手下学习投资。最好找到一个好的教练,然后照着他的样子模仿,并让他指出问题在哪里,继续改进。一般来说,有大量隐性知识的人在指导中会提出各种具体的警告,反之则说明此人并不具备对应的能力。
    • 让自己浸泡在环境之中:这和之前经常提到的要「去现场」「到一线」强相关,因为看似琐碎具体,但是在那个环境中充斥着上下文,可以观察到许多忽略的信息。比如小报童大多数人都是兼职来运营,而宣传会通过朋友圈,那么如果有具体的发布时间,被人看到反而会得出「上班摸鱼」的结论,这种观察如果不是亲历其中,是无法捕捉到的。
    • 获得原始资料自己推演:之前 Lightory 问我,如果带着今天的知识回到 14 年的那时候重新看食色这个项目,我会怎么做呢?如果是 3 年前我大抵会说出一些补救方案,而前些日子突然下意识的回答,我会直接停掉这个项目,因为这个模型从出发的时候就有巨大的缺陷。这种推演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和传授的,但前提是需要有大量的原始资料,投资中经常用到的「策略回测」也是如此。
    • 搞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学习每个领域都并不是只有一套方法,比如我学习知识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人使用 flomo,以及明白 flomo 自身的局限性;而有些人则是为了做出系列课程,指导更多人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出发点不同,捕捉到的隐性知识自然不同。并没有统一的「专家」标准 —— 毕竟 Musk 自己也不会设计火箭发动机。
    • 与足够多的专家交谈: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知识,以快速验证一个想法,回答一个问题,并对一个领域有足够好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闲聊」的价值,因为没有人能迅速将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在不经意的沟通中,某些新事实会刺激那部分尚未展示的部分暴露出来。
    • 多去研究案例和故事:故事和案例的价值在于,其中虽然有许多戏剧性的成分,但是只有数据表格无法让我们捕捉到那部分丢失的隐性信息。这也是我们做人物志的原因,只有我们知道了这些人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才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做出某些判断,而这些东西在数据表格上所没有的。
     
    另外刻意练习和隐性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刻意练习只有在具有悠久的教学法历史的领域才有可能被定义为可能的。换句话说,刻意练习只能存在于音乐,数学和国际象棋等领域
     
    所以如果你不在上述领域,那么学习隐性知识更好的过程是:找到一个大师,在他们手下工作几年,你通过模仿、反馈和理解来学习—— 而不是通过刻意练习。(比如庵野秀明在吉卜力打工的日子,宫崎骏在东映打工的日子)
     
    推荐阅读
    • Scaling tacit knowledge by Nintil: https://nintil.com/scaling-tacit-knowledge#/
    • Why Tacit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eliberate Practice: https://commoncog.com/blog/tacit-knowledge-is-a-real-thing/
    • 一个Twitter Thread 关于隐性知识网络的讨论: https://twitter.com/krishnanrohit/status/1452954528806998019
    • 关于隐性知识的两个故事(en): https://www.strangeloopcanon.com/p/two-stories-about-tacit-knowledge
    • The YouTube Revolution in Knowledge Transfer: https://medium.com/@samo.burja/the-youtube-revolution-in-knowledge-transfer-cb701f82096a
    • 什么是暗知识 : 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2e0e6eb147b44bd28b89decd33093df3
    • 什么是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https://pmthinking.notion.site/9467320e167842349c0cfa9057133634
     
    产品沉思录 - 如何提高你的决策能力:在是与否之间,还可以悬置判断产品沉思录 - 便利店之神铃木敏文:永远站在客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