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多年前建硕经常在公司讲一些「玄学」梗,比如想让自己多喝水,就要在工位左手边放一个透明杯子,保证其中至少有六分满的水。经过一番对比测试,放在左手边大概 8—10 杯,放在右手边大约 4 杯。
这个故事有趣在于:
- 多喝水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存在动机问题
- 喝水也不复杂,不存在能力问题
为何放在左手边的六分满透明玻璃杯就能多喝水呢?好奇的可以看建硕的实验[1]。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因为有个提示一直在告诉你,多喝水。
设计产品或服务,即设计行为。但人类如何才会改变行为?《福格行为模型》一书便是聚焦在人类行为改变要素的分析。其中最核心的公式为:
B(行为) = M (动机)A(能力)P(提示)
阅读过程中让我意外的是,本以为动机是最根本的原因,但福格却认为提示比动机更重要 —— 就拿喝水这个例子来说,我妈每次打电话都会嘱咐我多喝水,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处;相反自从把饮水机放到右手边并且换了个巨大的杯子后,每天喝水量直线上升。所以并不是我的动机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提示」不够,没有看到,就无法启动「动机」
下面是关于 M (动机)A(能力)P(提示) 的详细解读:
动机(Motivation)
我们拥有某个动机,往往是基于某个愿望,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带来某种结果。
- 愿望:抽象的欲望,比如取得成功,不好衡量,只有模糊的方向。
- 成果:是容易衡量的短期愿望,比如考证、升职等。
- 行为:现在或者某个特定时刻可以采取的行动。
动机不足,多是把成果和行为搞混淆。如为了达到某些成果而设定目标,常见如「满意度达到 x%」「收入达到 Y%」,看似精确可衡量,但实际上都是成果,不是行为,无法引导人们行动,最终动机就被削弱。
举个例子,某个用户的孩子鼻腔有问题,在线问医生,希望看看如何让孩子好起来。
A 医生回答:可能是鼻窦炎,去医院做个鼻腔检查再看下。
B 医生回答:从孩子的总体症状来看,主要还是鼻窦炎的问题,过敏性鼻炎不是很清楚。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做过鼻腔镜检查的话,最好带孩子再做一个电子鼻腔镜检查,与ct相比,电子鼻腔镜不但无创无辐射、简单快捷,而且可以直观的看到孩子鼻粘膜的状态,可以从鼻粘膜的状态以及鼻腔深处分泌物的性质,大致判断孩子鼻炎鼻窦炎的类型。这些也是给出诊断和提供治疗建议的重要参考资料。(via 张文娟医生[2])
显然 B 医生的回答更能说服这个用户,因为将家长模糊的目标(鼻腔问题)拆解为了具体的问题(鼻窦炎 or 过敏性鼻炎),然后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电子鼻腔镜),同时还说明这种方案的意义所在(后续诊断重要参考,反之,没这些参考线上问了也没用)。
将一个愿望(孩子健康)中的阶段性成果(看好鼻子问题)拆解为可执行的动作(去医院做电子鼻腔镜),才能真正得到成果,实现愿望;而前者的回答则聚焦于完成目标(回答用户问题,检查鼻腔),而非给出明确的行为。
辨别是不是鸡汤文,或者鸡肋功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是否有受众可理解的执行步骤。
但动机也有其缺陷,福格在书中讲到:
- 动机起因很复杂,依赖于人,行动,和环境。比如下雨天突然想到学个开车就好了,就能不焦虑地呼叫专车。
- 动机冲上顶峰后立即回落,高水平动机很难维持。比如号称减肥买了一堆运动器材,然后从入门到放弃。
- 动机波动很明显。比如双十一之前就很想消费,过了之后就开始吃土。
- 将动机用于追逐抽象概念无法产生结果,需要明确可衡量。
- 仅凭动机无法实现长期改变,因为难理解,波动大,很难维持。
换个角度来看,人类的动机很复杂,虽然一旦启动就能带来行动,但是持续性差,且多样性丰富,很难被标准化。
能力(Ability)
人类天然不擅长坚持做长期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反而多半从容易的上手。所以 Don't make me think 才成为众多 PM 的信条。
人们做不到的原因往往有五个方面(福格先生太会给大家找借口了😏)
- 足够的时间
- 足够的资金
- 足够的体力
- 是否需要消耗许多脑力
- 符合现在的日程么(融入生活)
先从上述方面找原因,找到之后再来用下面的方法突破:
- 提升技能(但往往没那么多精力)
- 获取工具和资源(但需要消耗资金和时间)
- 让行为变得微小(不要过早提高标准做出更大行为)
在设计 flomo 的时候,我们知道很难短期内提升用户的写作能力,所以更多的是从第二第三点开始解决,比如更小的输入框 (写几个字就好了,也不用排版写标题),想在哪写都可以(微信、API、各种客户端),每天写两三个卡片就行,不需要很烧脑。所以去年做了每月回顾功能后,许多用户惊讶居然写了几万字(包括我自己都惊讶于写了这么多)
说句题外话,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改变某些行为的时候,希望用意志力来克服。虽然许多伟人如此,但是从概率上来说,这些人还是少数的。作为普通人,把复杂的事情拆解为简单的行为才是长久之计。
戏剧化 All in 之类的,能带来大胆的转折,但是很少是持续的动力,遇到困难之后就直接秒怂。想想上一次年度 flag 完成了多少😂?
提示(Prompt)
如上文所说,提示是发生的决定性要素,没有提示,行为就不会发生。当人们既有动力又有能力时,会对提示做出可靠的回应 —— 比如上班摸鱼的时候,收到微博 push 顺便刷一会吃个瓜。
flomo 有个功能叫微信服务号输入,如果单纯从功能上来说其实并不复杂,比不上那些硬核 Markdown 编辑器的优化。但是从提示的思路来看却不一样,因为无论 App 编辑器再好,也很难被放到首屏,一旦被放到文件夹里面,可能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而微信输入除了方便之外,还有个好处就是很容易曝光。如果这个服务号在头部置顶着,那么基本上每次打开微信都是一次「提示」。并且在微信输入之外,flomo 还有微信回顾,进一步来提高这种「提示」的权重。
同样的策略其实还有 flomo 的小部件回顾;和《卡片笔记写作法》合作,可以让 flomo 出现在新华书店中;和得到 App 的合作,可以让其用户选择同步笔记时同步到 flomo 等 —— 尽量出现在用户所有想要记录的地方,这样当其想要记录的时候,flomo 就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最近在读《详谈:吴骏》(三顿半创始人),其中提到了三顿半的「返航计划」也是类似的思路:通过让用户把使用过的三顿半咖啡空罐,在指定开放日,带到分布在各个城市角落中的返航点,兑换周边产品等「返航物资」。
思考下这样能让三顿半的小杯子又给了其粉丝哪些「提示」?
当然最厉害的其实是占据某些符号,而这些符号最好还是高频出现的,最典型的就是「怕上火喝王老吉」,想想有多少次我们吃火锅时候是被这句话影响而选择了王老吉?这种占据了符号的「提示」几乎像刻在用户脑子里一样,不断影响用户选择。
如果看不到,遑论引发动机?
小结
这本书中间的案例写的略嫌啰嗦,但瑕不掩瑜,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参考其中的方案是明确可行的,我自己也亲自尝试过。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所在产品没有极强的技术/资源/网络壁垒,尤其是初创产品,那么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更像是消费品市场。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参与到品牌和营销的设计过程中来,不仅仅关注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或者提高其能力,或者理解其动机,还要关注如何能更多的提示用户去做这件事。
提示本身并不仅仅是发 push 和买广告,最高级的提示是和符号进行关联。
推荐阅读:
- 《福格行为模型》
-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 左手边六分水的玻璃杯[3]
- Vol.20210725:我们生活在一个半结构化的世界[4] | 《语言学的邀请》
References
[1]
建硕的实验: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90312_eccc-3.htm[2]
张文娟医生: https://dxy.com/question/1961419[3]
左手边六分水的玻璃杯: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90312_eccc-3.htm[4]
Vol.20210725:我们生活在一个半结构化的世界: https://pmthinking.com/post/758- 作者:Tony·Chen
- 链接:https://www.tony-chen.xyz//article/72a1fa88-e4ee-49c6-84cc-497bd4705a9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