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发刊词你的“前途”里,有你吗?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经常遇到两类问题。
第一类是创业者问的:
润总,我将要做的这件事,有前途吗?润总,这件事,值得做吗?润总,那件事,能赚钱吗?
这类问题,大约占一半。
而我被问到的另一半问题, 来自我那些做顾问的,急需转型的传统企业。他们的问题非常复杂,但千言万语翻译成一句话,就是:
润总,我正在做的这件事,还有救吗?
不管是新型创业公司的“有前途吗”,还是传统转型公司的“还有救吗”,我都会回答,你们这些问题全问错了。
正确的问法不是“我有辉煌的前途吗”,正确的问法是:
在那个注定辉煌的前途里,有我吗?
什么意思?
商业毫不关心你的方向。而你,必须关心商业的方向。
顺应了方向,一路呼啸着奔腾入海;没有顺应,你就会成为逆水而上的鱼,费尽所有力气,依然原地不动。
企业,是一条鱼。商业,是环绕着鱼的水。对于水,先知道,再看到,然后顺应流向。
《刘润·商业通识30讲》,就是一门写给鱼的,关于水的课。无论你是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还是一个生活在商业世界的普通人,我都希望你能看透我们当下的商业环境,了解未来的商业趋势,把自己像金子一样宝贵的努力,用对用好。
看懂方向有多重要?我举个例子。
2019年,我有一次去长沙出差。在酒店饿了,就去楼下找吃的。进了一个购物中心,偶遇美妆品牌“完美日记”的门店。门店很漂亮,东西很便宜,很多人在里面逛。
一个小姑娘走过来,对我说,随便看,随便看,今天扫二维码加微信,还送一个化妆棉呢。
哦,这个有趣。
到门店来买一次口红,也就是一次“交易”。但是消费者一年来不了几次。那怎么办?加微信好友。加微信,就是用一次触点,换无限触点。
我立刻上网搜,看看他们这么做的效果如何。你猜,他们就这样加了多少微信好友呢?
几百万个。
对完美日记来说,开店的核心,不是卖东西,而是加微信。
完美日记,通过加微信的方式, 把自己这个生产节点,和消费节点产生直接连接,绕开了购物中心,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把一支300元的口红卖到60元,最终只花了三年时间,就生生把自己从零做成一个年收入30亿的大品牌。
而某些传统大牌,几十年也没有做到30亿。
商业进化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就是网络密度越来越高,交易成本越来越低。
你必须深刻理解这个方向,并顺应这个方向,才不辜负你金子一样宝贵的努力。
2016年,我上线了《刘润·5分钟商学院 |基础篇》,2017年,我上线了《刘润·5分钟商学院 |实战篇》。
这两门,都是关于鱼的课,都是教你成为所有的鱼中间,最会游泳的一条,是教你“怎么做”。
而《刘润·商业通识30讲》,是一门关于水的课。这门课,是教你成为所有的鱼中间,最懂水的方向的一条。这门课,是教你“做什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通过这门课,我希望你能成为一条,最会选择,最会顺势而为的那条鱼。
如果你学过我之前的《5分钟商学院》,掌握了真刀实枪的打法, 请用这门新课来及时校准自己的方向,避免做无用功;
如果这是你第一门商业课,恭喜你,你的商业认知大厦一定会比别人更高、更牢固, 因为这门课程为你打下的地基会更深、更扎实。
在这门课里,我设置了5大模块,分别解决你关于商业的5大问题:
1)商业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一切商业问题的根基,是一路狂奔的创业者,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但却判定你是否在正确的赛道上的问题。我会告诉你, 货币和商人本质上是干什么的,所有交易都要克服两大难点;我还会为你拆解囊括了所有 交易形式的七大类成本,最后给你看懂商业发展的第一条线索:交易成本 。
2)商业为什么能进步?
资本、制度、技术?到底是谁在推动着商业的进程?都不是。 商业发展的底层推动力,只有一个,是什么?如果看得不够透彻,那就像是在浑水里游泳,晕头转向。我会带你快速纵览商业发展的全景,抽出 第二条透视商业的线索:网络密度 。
3)商业从哪里来?
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我们抛却传统视角,从两条线索“交易成本”和“网络密度”出发,把过去的商业形态重新抽象成: 线段型商业和中心型商业,了解商业是如何走来的,摸清商业机会在未来迸发的规律。
4)商业到哪里去?
所有的历史,都是未来史。学过了商业从哪儿来,我们再顺着这两条线索,看看未来往哪儿去。一路狂奔,我们会看到: 去中心型商业和全连接型商业。在那时,哪些机会即将从火山中喷发?谁已经在我们犹豫的时候,抢跑了半圈?
5)我们如何顺势而为?
不还原,就看不到本来面目。一路奔腾入海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顺势而为?如何区分你赚的是什么钱?是红利、工资,还是利润?在成为劳动者、中奖者、套利者和取势者之间,你又要如何选择?
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商业未来史?
鸟儿身处天空,而不知什么是天空;鱼儿身处水中,而不知什么是水;我们身处商业,常常不知道什么是商业。
我们常问:
“我有辉煌的前途吗?”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
“在商业那个注定辉煌的前途里,有我吗?”
我祝愿你成为最懂商业的那位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或者是一名最懂商业的普通人。我祝愿你能顺势而为,在商业那个注定辉煌的前途里,如鱼得水。
欢迎你现在就和我一起跳入,商业的海洋。
1. 交易: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正文
微小的成功靠努力,偶尔的成功靠运气。而巨大的、持续的成功,一定是依靠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牢牢把握。
这一讲,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给你讲明白: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你家是种大米的,一年能种200斤大米,差不多正好够一家人吃。自己种大米,自己吃。请问,这是商业吗?显然不是。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后来,你开始学习先进的水稻种植方法,产量逐年提高,400斤、600斤,现在已经年产1000斤了。但是,你家还是只能吃200斤。剩下的800斤,你分给村里的邻居、老人吃,或者在祭祀时供奉先人。这是商业吗?仍然不是。先进的水稻种植方法,是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你变成一个富农了。
米越来越多,你开始研究花式吃法,米线、米糊、米糕,甚至做成浆糊,把陈年报纸贴在墙上做装饰。你的“产品”开始多元化了。这是商业吗?依然不是。产品线的多元化,这是产品创新。因为产品创新,你成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富农。
那到底什么是“商业”呢?
只有你拿着大米,对隔壁老王说“老王,我们家大米吃不完,和你换只鸡呗”,老王说“好啊”的那一刻,你才真的终于进入了商业的世界。
为什么?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你开始“交换”(exchange)了。
怎么交换?
首先,你要定价。
老王说:好啊。那你用多少大米换我一只鸡呢?
你说:用1斤大米换10只鸡。
老王说:你怎么自己不变成鸡,飞上天呢?不换。
老王觉得“便宜”了。
你一年种1000斤大米。老王一年养200只鸡。如果1斤大米能换10只鸡,那么20斤大米就能换走老王全部的200只鸡。老王当然不答应。
如果老王答应了,那整个村子里的聪明人,就都去种大米了,因为种大米明显划算。我就算不太会种,年产没有1000斤,只有100斤,那也能换回1000只鸡,相当于养鸡养了5年。最后,村子里到处都是拿着大米找鸡的人,却一只鸡也找不到。
所以,这个“定价”不合理。
那多少你愿意换呢?你问。
老王想了想,说:5斤大米换1只鸡。
5斤大米换1只鸡,那你一年的全部劳动成果1000斤大米,正好换老王一年的全部劳动成果200只鸡。你们俩都觉得挺合理。这就是定价(Price)。
现在,你手里有了用50斤大米换来的10只鸡,和剩余的950斤大米。950斤大米,还是吃不完,怎么办?你旁顾四周,看上了张阿姨家的布,和小李家的羊。一个一个上门去换?太麻烦了。
你决定在村口贴一张告示:我家有上好大米,欢迎用布匹、羊肉、菜籽油来换。这就是营销(Promotion)。
很快,你的手里就有了三尺花布、两只羊腿、半缸菜籽油,和剩余的700斤大米。附近村子的村民听到后,也想找你换米。牛村的,有耕地的牛;铁村的,有菜刀和铁锹。他们都想找你换。他们还想换花布,换羊腿,换菜籽油。
乱哄哄好多人,换起来好麻烦。怎么办?
你想了一个好办法。要不,我们就约好,每个星期六上午十点,在三个村子的交界点支个摊子。我把大米扛过去,你把牛羊牵过来,他把菜籽油和花布背过来,一起换。三村交界点,就是渠道(Place)。
太阳下山前,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地,带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回家了。又是富足的一年。
把大米这个“产品”(Product)种出来,不是商业。种得再多,种得再好,都不是商业。因为你不能只吃大米,他不能只吃鸡啊。那不烦死啊。
你们必须交换。只有通过“定价、营销,和渠道”等等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进行交换,你们各自丰富多彩的需求,才能彼此得到满足。交换,是这一切得以发生的最根本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与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是获得对自身某种需求的满足。
这一讲,我希望你至少记住三句话。下面是第一句:
1)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商业,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但是,作为商业的起点,物物交换这件事(比如用大米换鸡)的效率很低。因为物物交换,需要三个“双重巧合”:
- 第一,是“需求的双重巧合”:我很喜欢吃鸡肉,而老王正好也很喜欢吃米饭;
- 第二,是“时间的双重巧合”:我突然特别想喝鸡汤的瞬间,老王也正好在想念饭香;
- 第三,是“数量的双重巧合”:我愿意用来换鸡肉的米,正好等于老王想吃的饭量。
同时满足这三个“双重巧合”,太难了。而且,交换的范围越大,交换的品种越多,就越难。
在这种效率下,你手上可能最终会有500斤大米,因为不满足三个“双重巧合”而交换不出去。但你家一年只能吃掉200斤。于是,就有300斤大米霉变坏掉,最后被扔弃。
如果交易的效率一直都这么低,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你就会少种300斤大米。反正种出来也是浪费。
同样道理,张阿姨可能也因为交易效率太低,少织了10匹布,老王也少养了50只鸡。整个村子的财富总量就下降了。
你看,交易效率降低,整个村子的财富就会减少。
反过来说,如果大量的人拿着各种你渴求的东西,吃的喝的用的玩的,来和你交换,你垂涎欲滴。你可能会日思夜想,我明年怎么改进农艺,才能种出2000斤大米,把我想要的东西都换回来。
“商业”这个词,和财富紧紧相连。但是,财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财富,是在“交换”的强烈刺激下,用越来越高效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这一讲,我希望你记住的第二句话,就是:
2)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所以,怎么提高你我的财富总量?很简单:提高我们之间的交换效率。
物物交换,必须依存于三个“双重巧合”,效率太低。于是,朴素的人类,开始寻找能够不需要“巧合”的交易方式。
怎么做?
人类的智慧,这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没有经过商量,但不约而同地发明了同一种方式,来绕开三个“双重巧合”,那就是:把一次物物交换(exchange),拆分为“买”和“卖”两次交易(transaction)。
“把一次交换,拆分为两次交易”,听上去很有意思。可是,怎么拆呢?
人们造出了两件威力巨大的法宝,来完成这次前无古人的拆分,那就是:货币和商人。
货币,是交易的媒介。
因为货币的存在,生产者再也不需要关心谁是消费者,他们只需要把商品换成货币。拿到货币之后,他们立刻变为消费者。消费者再也不用关心谁是生产者,他们只需要拿货币去换商品。
从商品到货币的交易,叫做“卖”;从货币到商品的交易,叫做“买”。货币的作用,是“把交换切分为买卖”。
那么商人呢?
商人,也是交易的媒介。
商人既不生产,也不消费。他们看上去似乎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从生产者手上把东西买来,然后卖给消费者,“吸血”似地赚取着差价。
但是,如果没有商人这个媒介,你拿着大米,不知道去找谁换成货币。你没有“交易的对象”。货币不会和你交易。拿着货币的商人,才会和你交易。
商人,就像血液里的红细胞,把货币和商品,运送到商业世界毛细血管的最深处。没有商人,产品就无法通过交易进入流通,生产者的生产力和消费者的需求都会被遏制,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富有。
商人,连接了“买”和“卖”这两种交易。所以,商人又被称为“买卖人”。
这一讲,我希望你记住的第三句话是:
3)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这是《商业通识》的第一讲。在这一讲,我们聊了一个最根基的话题:商业的本质是什么?还记得,我希望你记住的三句话吗?
- 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商业,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 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 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商业的本质,是交易。更先进的商业,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商业的本质,是交易。货币,和商人,是促成交易的英雄。但是,英雄们也有对手。下一讲,我们聊英雄们的对手:恶龙。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物物交换听上去是很落后的交易形式。但是,它有没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比用货币切分的买卖,商人连接的交易,更有效的交易结构呢?
知识框架图
2. 阻力:为什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么难?
正文
马云说,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天下的生意为什么总是难做呢?这一讲,我们就试着找出答案。
还记得,上一讲,我告诉你的三句话吗?
- 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商业,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 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 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我希望你记住一个结论:商业的本质,是交易。更先进的商业,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但是,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有好,就有坏;有黑,就有白;有上帝,就有撒旦;有英雄,就有恶龙。
在商业世界,既然有英雄(比如货币和商人)在促进交易,就一定有恶龙在阻碍交易。
今天,是《商业通识》的第二讲。我们就来讲讲,无时不刻不在想方设法阻碍交易的两条恶龙: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
先说第一条恶龙: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张三到东北的朋友李四家玩,吃到他家自己种的米饭,惊了,说:你们家的米,怎么可以这么好吃啊?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点。
李四说:不是买的,自己家种的。你要是喜欢,就带点回去呗,都好朋友,要啥钱。
张三说:那不行,那多不好意思啊,我还想吃完再来呢。你就随便给个价钱,我以后才好开口,厚着脸皮继续要。
李四说:那,那就5块钱一斤吧。
张三说:好……给我200斤。
张三回到上海。有一次,王五到他家吃饭,惊了,说:你们家的米,怎么可以这么好吃啊?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点。
注意,关键的地方来了。
这时候,张三想: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我知道这个大米是从哪里、从谁手上、花多少钱买来的,但是你不知道。那我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啊。
张三对王五说:你想知道吗?就不告诉你。想吃这个大米,来找我啊,20元一斤。
你看,这时候张三就开始做起了“买卖”。
这个买卖的交易结构,是张三从李四手上,用5元的价格“买”到大米,然后用20元的价格“卖”给王五。张三作为“中间商”,赚了15元的差价。
这15元的差价,张三几乎没有为此付出任何劳动;这15元,仅仅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给张三带来的收益。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掌握有效信息更多的一方,常常具有相对优势,并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获利。一旦获利成为既得利益者,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几乎都不会放弃这份利益。
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获得15元的差价。这份利益合法而且诱人。但是,这份差价,客观上减少了买家的购买意愿,减缓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产者创造的热情,最终减少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
哇,听上去,张三就是那条“恶龙”啊。
如果“张三”也订阅了这门课,听到这里,他可能会非常不服气:你凭什么说我“减少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
没有我的话,王五可能要去本地超市,用40元买这种大米。但是因为我,现在他20元就能买到了。这不是双赢的好事吗?
至于进货价,那是我的商业机密,我凭自己的本事赚钱,犯法吗?
张三,你好。请先不要生气。你不是恶龙,你是英雄。英雄,请允许我给你解释。
信息不对称,不是一个黑白的概念;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灰度的概念。
我们先假设,在这个商业世界中,没有本地超市,也没有你。这时,王五和米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度”,是100%。因此,他们完全无法交易。
然后,有了本地超市,一定程度上连接了王五和米农,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比如说到了75%。你的朋友王五,至少至少,可以买到好吃的大米了。
那么你呢?把信息不对称度进一步降低。比如降到了50%。王五在你这里买大米,比在本地超市还要划算。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是英雄。
但是,这个英雄屠杀恶龙的游戏,就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今天出现了一个后生可畏的新英雄:生鲜电商。
因为生鲜电商的存在,王五可以说:20元,你咋不上天呢?你不告诉我,我还不会“搜”吗?
王五上生鲜电商一“搜”,立刻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你们说的那种大米,成本只有5元,现在产地直供,10元就能买到了。生鲜电商,再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比如降到了25%。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故事。
本地超市是英雄,挑战无法交易这条恶龙,并大获全胜;但是过去的英雄,一旦成功,就长出了既得利益的鳞片,变成恶龙。然后,张三你出现了。张三是英雄,挑战本地超市这条恶龙;可是张三一旦成功后,也长出了鳞片,守护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变成恶龙。再然后,生鲜电商出现了,挑战张三这条恶龙。
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英雄与恶龙的故事。
真正的那条恶龙,不是本地超市,不是张三,也不是未来的生鲜电商,而是“魔戒”一样诱惑人心的“信息不对称”。
机灵的商人把“信息不对称”当作朋友,伟大的商人把“信息不对称”当作对手。
利用“构建”信息不对称赚钱,是一种重要的、短期获利办法;利用“打破”信息不对称赚钱,才是一种更重要的、长期获利办法。
商业文明每向信息更对称的方向推进一个百分点,就会有一群“机灵”的商人倒下,一批“伟大”的商人崛起。
然后说第二条恶龙:信用不传递。
信用不传递,就是离我越远的人我越不信任。
原始社会里的物物交换,是在双方部落的共同见证下完成的。我一手交大米,你一手交羊肉,两清。除了你撒腿就跑,我追不上你外,不存在“信用不传递”的问题。
自从“一次物物交换,被切分为‘买卖’两次交易”,去掉了三个“双重巧合”后,买家和卖家,就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交易了。
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了风险:万一他收了货不给钱呢?万一他借了债不还款呢?
这时,交易双方,先付出的那个人就承担了风险。而他通常只愿意为值得“信任”,也就是有“信用”的人,承担风险。
举个例子。
你亲哥哥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给他吗?当然借!
需要写个借条吗?写什么借条,拿去用。方便的时候再还给我。
为什么?因为你们从小一起长大,你对他足够“信任”。换句话说,他在你这里有“信用”。
但是,你亲哥哥最好的朋友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吗?
你可能会问你哥哥,真的要借给他吗?万一他不还怎么办?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请他写个借条吧,或者把手表押在我这里。
为什么?
因为你不会像信任你亲哥哥那样,信任他的好朋友。他在你这里没有“信用”。他在你哥哥那里有信用,但是这份信用,没办法无损地传递给你。
如果你亲哥哥最好的朋友的下属,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吗?你可能会直接说:没钱!
他不断恳求你,直到你心软。但即便这样,可能也只有用无风险的抵押,以及合理的利息来给他“增信”,你才会愿意帮这个忙。
不管你的亲哥哥的最好的朋友,如何信任他的这个下属,这份信用,传递不到你这里。
这就是“信用不传递”。
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在每个交易线段上,都要吃掉大量信用,导致因为信用太容易损耗,交易只能在小范围内发生。而商人们一旦需要在大规模的、远距离的、陌生人之间促成交易,就会遇到特别大的阻力。
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恶龙。商人促成交易的道路上,盘旋着两条恶龙: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
- 信息不对称,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 信用不传递,就是离我越远的人我越不信任。
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给交易带来了阻力。小的阻力,叫做摩擦;中的阻力,叫做障碍;大的阻力,叫做隔绝。
在整个商业史上,我们几乎所看到的每一次伟大的商业创新,都是英雄对恶龙的宣战,都是商人们创造性地、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问题。
听上去,商人真不容易啊。为了交易,必须战胜恶龙。那么,商人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战胜这些恶龙呢?下一讲,我们聊商人为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而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还是消灭信息不对称,更容易赚到钱呢?
知识框架图
3. 交易成本(购前):如果没有点评网站,我会吃什么?
正文
商业进化史,就是一部商人们不断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提高交易效率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不断战胜恶龙的历史。
但是,只要是战争,就有代价。
下面我们分三讲,来与大家聊一聊,商人们为了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条恶龙,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
什么是“交易成本”?
最早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他是这么定义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是指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之后的学者,又进一步根据“买家”的决策流程,把交易成本分为下面的三类七项: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 第三类“购后”:包括“运输成本、售后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在每一笔真实的交易中,至少会有一种交易成本出现,更多的时候是三、四种交易成本一起出现。
交易成本,是为克服交易阻力而付出的代价。
但是,优秀的商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在不断减小胜利的代价。
这一讲,我们讲“购前”的三种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以及优秀的商人们如何不断减小这些代价。
假设你家有一台10年前买的电视机,一直舍不得扔。突然有一天,遥控器坏了。你到楼下电器修理铺去配遥控器。
修理铺老板说,这款电视机也太老了吧。我们这里没得卖,你去街尾的那家店看看。
你只好去街尾。
街尾的老板说,我们家也没有啊。我们只卖最新款电视机的遥控器。这家电视机厂商的官方维修点离这里不远,开车20分钟,你要不去看看吧。
最后,你在官方维修点买到了遥控器。其实很便宜,50元钱。虽然遥控器不贵,但你隐隐约约觉得跑那么远买个遥控器不值得。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你实际付出的成本,远远不止50元。
你下了楼,从街头走到结尾,然后回去取车开去官方维修点,开车来回共40分钟。全程大约花费2小时。
科斯说:交易成本,是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时间,也是你的成本。
你在遥控器50元的“货币成本”之外,多花了2小时的“时间成本”,用于“搜寻”。假设你1小时的时间成本是100元,这2小时的“搜寻成本”,价值200元。
原来,我花了200元的“搜寻成本”来克服交易阻力啊。这太贵了。那怎么办?
上“万能的淘宝”啊。
在淘宝上一搜,你可能只花了几分钟,相当于10元钱的“搜寻成本”就发现,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店,居然有500个这种遥控器的库存,而且也卖50元一个。
你楼下的电器修理铺和20分钟外的官方维修点是英雄。它们促成了交易。而淘宝,降低了促成交易的代价。
我在微软的十几年,经常去美国。
在美国,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饭。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胃,特别不爱吃西餐。我最爱吃的东西,是火锅、烧烤、小龙虾。
周末出去觅食,看到五家餐厅,有四家是做牛排、海鲜的。美国的海鲜做法跟中国的很不一样。一根蟹腿放冰块上,浇上酸汁,很难接受。中国人更喜欢蒸熟了,趁热吃。
那怎么办?吃哪家?怎么比较?每家都要个前菜试吃一下,然后再决定是不是坐下来?老板会把你打出来的。
我的“比较成本”很高。
这时候,我看到了第五家餐厅,麦当劳。你知道我当时的感觉吗?跟见到亲人一样。
很多人觉得你有毛病啊,跑到美国还吃什么麦当劳?你在中国没吃过吗?其实,恰恰是因为我在中国吃过,我才会进麦当劳。
麦当劳采用连锁加盟的方式,用标准化的菜单、流程、装修、服务,给全球用户几乎完全一致的体验。假设全球有十万家麦当劳,你只要在其中任何一家吃过,就知道其他99999家麦当劳,有什么品种、是什么口味、好不好吃、习不习惯。
麦当劳用“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在我还没有进西雅图的这家店之前,就让它的信息和我对称了,降低了我的“比较成本”。麦当劳,是一个挑战恶龙的英雄。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App,叫“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的创意,源自一个美国的App,叫Yelp。不过今天的大众点评,也可以在美国使用了。
我打开大众点评,发现其余的4家店中,有一家5颗星的牛排店,下面有很多中国人评论,说特别好吃。其中还有人留言说:你要是在牛排上抹上一层老干妈,会更好吃。
你猜这时候,我会进哪家店?我很可能会进这家牛排店。
为什么?因为大众点评通过以前吃过的人的评价,给我提供了这5家店更加充分的信息,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阻力,降低了我的“比较成本”。
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显示,Yelp渗透率越高的地方,连锁餐厅的市场份额越低;同时,一家餐厅在Yelp上每提高一个星级,会导致收入增加5%~9%。
这说明,用户越来越依靠点评网站来比较餐厅,点评网站提供的比较建议,正在(至少部分)取代连锁品牌的声誉价值。
连锁加盟是英雄,它们促成了交易。而点评网站,进一步降低了促成交易的代价。
我有个朋友,为了给新生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空气环境,买了30多万元的空气净化器、新风机,亲自测试。最后选了一款安装。
这30多万元,就是她购前的“测试成本”。
她显然比较有钱,付得起这个成本。那普通消费者呢?
第三方评测机构,这时候就扮演了重要的价值。
每家空调厂商都说自己省电,怎么办?看一下“中国能效标识”吧。根据能耗等级购买空调,而不是拿着电表测试,会大大节省消费者的“测试成本”。
每家手机厂商都说自家的手机拍照特别美,怎么办?去看一下DxOMark的相机评分吧。根据评分购买手机,而不是横向比较几百张照片,会大大节省消费者的“测试成本”。
帮助消费者节省“测试成本”,可以是一门大生意。
瑞士有家上市公司叫SGS,成立于1878年,它的主营业务就是:代替消费者做测试。
比如当一辆汽车说自己安全时,它是不是真的安全;当一家建筑材料公司说自己环保时,它是不是真的环保;当一家企业说自己没有排污时,它是不是真的没有排污;当一款食品说自己含有某种营养成分时,它是不是真的含有。
SGS的口号就是:在你需要确信的时候(When You Need To Be Sure)。
如果我能帮消费者节省100元的测试成本,那我向企业你收10元检测费用,就是提升商业效率的优秀商业模式。
现在,SGS的年收入约为69亿美元,市值210亿美元,相当于21家独角兽公司的体量。
商业进化史,就是一部商人们不断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提高交易效率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不断战胜恶龙的历史。
只要是战争,就有代价。 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的代价,是付出“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交易成本按照买家的决策流程分,有七项,可归入三类:购前、购中、购后。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前的三项:
- 搜寻成本,也就是交易双方为了找到彼此而付出的成本;
- 比较成本,也就是交易双方获得选项、排除选项、排序选项、作出选择的成本;
- 测试成本,就是验证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必须付出的。但是优秀的商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在不断减小胜利的代价。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那么购中呢?下一讲,我们继续聊。我之所以把成本分成这么多类,讲给你,就是想告诉你,赚钱不是偶然。请记住“解决问题就要不断地描述问题,直到解决方案显而易见。”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交易成本的存在,是让消费者多花钱了,还是少花钱了?
知识框架图
4. 交易成本(购中):谈判为什么总是要拖很久?
正文
上一讲,我们讲到,买家在购买一件商品之前,因为对商品并不了解(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对卖家也并不信任(也就是:信用不传递),所以,需要四处搜寻,多方比较,一些重要的商品甚至还要反复测试。
这就是:搜寻成本、比较成本,和测试成本。
这一讲,我们接着聊,买家经过“搜寻、比较、测试”后,作出了购买决策,进入真正的采购环节,买卖双方要接着付出的两项交易成本:协商成本,和付款成本。
你有没有接受过“商务谈判”的培训?
商务谈判,有很多策略。
- 比如“最终期限”策略,这个折扣就今天有效,明天就更新报价表了,赶快签字吧;
- 比如“战略延迟”策略,这个问题我再想想,我再想想,你着急的话,就作点让步呗;
- 比如“大吃一惊”策略,天啊,你这个要求也太离谱了,你这么没诚意,我没法谈了;
- 比如“不露面的人”策略,和“有限授权”策略……
两家公司进行一项商务谈判。一方总监皱起眉头,说:这个方面我做不了主啊。要不,你在那个方面再让步一点,让我至少开得了口,去说服老板试试看?
那个不露面(甚至都不存在)的“老板”,成了谈判桌上斗智斗勇的重要砝码。
为什么?
因为“信息不对称”,敌人太狡猾,万一谈得不好,我至少可以用“老板不同意,我有什么办法”来回斡旋。这就是“不露面的人”策略。
大家都谈完了,另一方总监说:我尽快把协议拿回去给律师看。我的授权有限,律师最大。你们懂的。
最后,律师在3页的协议后面,加了30页的违约条款。甚至细到了如果打官司,在哪个法院起诉。
为什么?
因为“信用不传递”。越不信任,越需要“丑话说在前头”。丑话说在前头,就是协商。这些违约条款,都是谈一件大概率不会发生的事情:你别怪我啊,但是万一呢?这就是“有限授权”策略。
为了签一份协议,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时间来来回回,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投入,都是成本。这就是“协商成本”。
怎么降低协商成本?
整个社会降低协商成本的方法,是“事后惩罚”。
初去美国的人,会发现美国人很“蠢”,你拿餐厅服务员手写的“收条”,就能到公司报销。那我自己手写一张去报销不就行了吗?这个漏洞也太大了吧?
初去德国的人,会发现德国人也很“蠢”,自己买地铁票,自己进地铁站,没有人工检票,也没有自动闸机。没票其实也能进,这个漏洞也太大了吧?
但是,你会发现,美国的公司有审计,德国的地铁有督查。一旦发现你做假账、逃车票,就会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列为“失信人员”,以后诸事不顺,找工作、办贷款都很难,说不定信用卡都申请不下来。
相反,复杂的发票体系,昂贵的检票系统,其实本质上都是要求你遵守契约的“协商成本”。而“事后惩罚”的社会信用体系,就可以降低事前的协商成本。
说完了社会,我们再看个体。对于单个机构,降低协商成本的方法,是“品牌声誉”。
以咨询行业为例。
成功的咨询公司各有各的成功,失败的咨询公司原因通常都是一条:你在客户那里没有“信用”,他不相信你的能力。
因为不相信,所以“协商成本”就很高:说说看,你能做什么?你比X好在哪里?比Y强在哪里?还能再便宜一点吗?你能来竞个标吗?我们只能先付30%的钱,等看到效果我再付尾款吧?
这些高昂的协商成本,会导致一家咨询公司的成交速度极慢,而因为不信任,客户战略决心不坚定,又会导致最终执行效果不好,咨询公司因此也收不到钱。
这些都是协商成本。而你花在协商上的时间越长,花在交付上的时间就越短。这进一步导致你收入的减少。
那怎么办?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绝不去客户现场做售前。
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家,只要你不愿到我的小办公室来聊,就说明我的声誉还没有强大到让你挪步。只要不是用“声誉”这个“第一因”赢来的客户,再有钱,也不是我真正的客户。不够强大是我的错。
这样,当你用声誉赢得客户时,就可以不用支付任何售前沟通类的“协商成本”。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在乎公司的品牌、个人的声誉?
因为品牌和声誉能降低协商成本。
你问一下自己,如果有一天因为公司资金周转问题,需要打电话向朋友借钱。你觉得你能在不抵押资产,甚至不打借条的情况下,借到多少钱?
这些钱就是你声誉的价值。免去的抵押、借条、借款合同,就是节省掉的“协商成本”。
协商成本,有关法律条款;付款成本,有关财务条款。
假如你是中国海宁的一家沙发工厂,生产的沙发要出口到美国一家公司。因为这是你们第一次合作,对方要求你先发货,验过货之后,再付款。
但是,1000万元的货,你敢直接发过去吗?当然不敢。你说,还是你先打款吧。收到钱之后,我再发货。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子。
对方说,笑话,我还怕你是个骗子呢。
你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还是先从10万元的小生意做起,建立信任。熟了以后再做1000万的大生意。付款这件事情背后的风险,阻碍了你们之间的交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你们彼此在对方那里没有“信用”,所以“付款成本”很高。
为了降低付款成本,一个叫“信用证”的东西被发明出来。
美国这家贸易商和美国某家银行长期合作,在这家银行里开设了账户,账上有不少钱。银行非常清楚这家贸易商的情况,就为其开出证明,说我们已经冻结了它1000万元资金,放心吧,它不是骗子。你把货发过来吧,这边确认收货后,就会把钱打给你。
这个证明就叫信用证。
海宁的工厂更相信银行,看到信用证之后就发货了。信用证的出现降低了远隔万里的交易双方之间的“付款成本”。
在上一讲,我们聊过,淘宝成功的核心是降低了全社会的“搜寻成本”。
那么支付宝呢?
在网上买东西,虽然搜寻到了卖家,但你还是不太敢把钱付给它。万一它是骗子呢?
你先发货。
卖家也不敢先发货啊,万一你才是骗子呢?万一你收到货,就是不打钱呢?
你先打钱。这就是“付款成本”。
勤劳而勇敢的商人们,有没有办法降低“付款成本”的代价,促成交易呢?
2004年,“支付宝”出现了。
阿里巴巴最初就是做国际B2B电商的,所以对“信用证”的逻辑非常熟悉。所以为了降低C2C电商的“付款成本”,支付宝直接借鉴了信用证的逻辑:担保交易。
什么叫担保交易?
你在淘宝上下单付款,钱并没有直接打给卖家,而是打到了支付宝的临时账户。支付宝通知卖家,钱已经在我这里了,你可以发货了。于是卖家可以放心地发货了。买家收到货之后,一检查没问题,也放心了,于是点击“确认收货”。这时,钱才会自动转给卖家。这就是担保交易。
因为支付宝,买家和卖家并不需要彼此信任,就能完成交易,因此大大降低了电商交易的“付款成本”,并带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这才有了后来“双11”的交易奇迹。
如果说淘宝的成功,是因为降低了搜寻成本;支付宝的成功,就是因为降低了付款成本。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买环节中的两种交易成本:
- 协商成本,也就是为了保证双方执行条款,所必须付出的提前防范的成本;
- 付款成本,也就是为了保证双方资金安全,所必须付出的资金保护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克服“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的交易阻力,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能不断降低商业世界的“交易成本”,减小代价。
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想请你记住一句话: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 0”前进的方向。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讲完了购前,和购中,那么购后呢?下一讲,我们继续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事后惩罚”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降低整个商业世界的交易成本。但是你觉得,“事后惩罚”机制的建立本身,有没有成本?这个成本是什么?值得吗?
知识框架图
5. 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正文
商人们为了促成交易,克服“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大交易阻力,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交易成本”。
这些代价必然存在,但也必须降低。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前面两讲,我们讲了三类七项交易成本中的两类: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第三类交易成本:购后。购后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提问,你觉得现在是中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还是美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
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中国高啊!
2020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和施展老师一起吃早饭,用手机在京东买了一本施展老师的新书《溢出》,然后立刻奔赴机场,飞回上海。下午回到上海的家时,这本《溢出》已经比我先进门,躺在我家的桌上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物流业的效率太高了。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国物流效率,仅相当于美国80年代”。
啊?为什么?
要看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一个关键指标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这个占比意味着,每创造10000元的社会财富,需要1000元钱还是100元钱,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那么,各个国家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美国“社会物流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大约是8%。日本是11%,要高一些。东南亚更高,平均是27%。
那中国呢?大约15%,将近是美国的2倍。
当然,这个数字,也和一个国家GDP的结构有关系。比如制造业大国,几乎一定比服务业大国的物流负担重。但是,这个占比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水平。
那么,为什么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比美国高这么多呢?
社会物流,大概包括三种成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在运输费用方面,中国目前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成本更低的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占比很小。
中国多种方式(水路、铁路、公路、航路)的联合运输,只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20%。我们的成本当然高。
那保管成本呢?保管成本,和商品的库存周期关系非常大。中国传统商业的生产计划性总体较差,一件商品在仓库里放1年才卖出去,和放1个月就卖出去,保管成本能差到12倍。
第三是管理费用。
你猜猜看,在中国,一盒棉签从工厂里生产出来,一直运到你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最后被你买走,一共被“搬运”了多少次?
大概5~8次。
从工厂搬运到品牌商仓库,再搬运到总代理仓库,再搬运到城市代理仓库,再搬运到批发市场,再搬运到夫妻老婆店。
每一次搬运,都会产生新的成本负担。而这些成本,是因为对交易流程的低效管理导致的。
那能不能减少搬运的次数?比如降到4次、3次,甚至降到2次?
有可能。
名创优品的棉签,从工厂出来后,会被直接运送到它在全国的7个大仓库,然后根据终端的销售数据,从7个大仓库,直接运送到需要补货的门店。这样,一盒棉签,在名创优品只需要搬运2次。
算上自建仓库的成本后,减少搬运次数这一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再举个例子。
你是一家品牌商,打算在京东、小米有品上卖东西,你甚至可以不建立自己的仓库,而是选择它们的“一件代发”服务。
什么意思?
货品从工厂出来,直接存入京东统一的仓库里。你是品牌商,或者经销商,你卖出一件商品,并不需要把货品搬到自己家,再从家里发货。京东帮你直接从统一的仓库发货。
这种“物权流转货不动”的模式,又减少了一次运输成本。
商人们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很高。但是,主干物流效率太低。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网络。马云说,他的目标是让中国任何城市之间的电商快递,实现24小时内必达,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必达。
怎么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在用户还没有下单之前,就作出更准确的销售预测,调动多种方式联动的物流资源,实现提前配送,从而改善主干物流效率。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降低运输成本,哪怕只是一点点。管它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梁宁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育婴箱”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受小鸡孵化器的启发,发明了人类使用的“育婴箱”。这个伟大的发明,让美国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75%。
育婴箱是一个非常天才而伟大的发明。但是,这么伟大的东西,并没有在非洲带来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为什么?
因为斯蒂芬的育婴箱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故障。出现故障后,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配件才能维修。而这些在基础条件落后的地方很难获得。所以,育婴箱很难大面积推广。
也就是说,斯蒂芬的育婴箱“售后成本”太高。你能捐10000个育婴箱,但你很难捐一整套昂贵而复杂的售后服务体系。
怎么办?
一位美国大学生,天才式地改进了斯蒂芬的育婴箱。这款育婴箱用旧汽车的前灯来供暖,用汽车仪表盘的风扇来保持空气循环,用车门的蜂鸣器和信号灯当报警系统,并且用摩托车电池供电。
这款育婴箱,就被称作NeoNurture育婴箱。
我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改进”。可是,这个发明到底“天才”在什么地方?
这个发明的“天才”之处,不是因为这些配件便宜,而是因为它利用成熟的汽车配件制造育婴箱,因此完全不用搭建一套独立的售后体系。育婴箱如果坏了,一个汽车修理工,就能修好它。
NeoNurture育婴箱的天才之处,是它创造性地降低了“售后成本”。
有一次,华为前轮值CEO费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们家空调坏了,于是请人上门来修。修理工人满头大汗,弄了一个上午,还是没修好,最后说先回去一趟再来。
费敏老师在华为时,负责整个华为的研发体系。他说,华为是不会这么设计产品的。华为如果做空调,一定会把空调“模块化”。
空调坏了,有人上门来修。最重要的“售后成本”是那块电路板,还是修理工人上门的时间?大概率是上门修理的时间。
所以,如果从最开始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进行模块化设计,维修工人上门后,就可以直接拔走坏掉的模块,换上新的,走人。这样的售后成本,是最低的。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售后成本,最终都会加到商品价格里,导致不必要的高价带来的交易阻力。
创造性地降低售后成本,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业效率。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后的两种交易成本:
- 运输成本,也就是为了物理上完成商品的交付,所必须付出的运输、保管、管理成本;
- 售后成本,也就是为了保障承诺的正常使用,所必须付出的服务成本。
好了。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三类七项的交易成本:
- 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 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
- 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有人说,要想教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只需要教它学会一个词:供需关系。
套用这个句式,要想教这只鹦鹉同时成为商业大咖,你只需要再教它学会第二个词:交易成本。并且记住: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 0”前进的方向。
告诉这只鹦鹉,要想取得商业的成功,知道存在这七项交易成本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找到降低它们的方法。
下一讲,是这一模块的小结。我会给你举三个例子,看看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获得商业成功的。我们下一讲,接着聊。希望你把这三讲内容转发给你做生意的朋友们,帮他们认清成本,缩减成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的公司,有没有降低了这七项交易成本中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还是并没有?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能对自己的公司是正在一路高歌猛进,还是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有个大概的判断了。
知识框架图
6. 模式创新: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
正文
这是《商业通识》第六讲,也是第一模块“商业到底是什么”的最后一讲。那么,商业到底是什么?
三句话。
- 第一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 第二句: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让交易过程遭遇“阻力”;
- 第三句:所谓商业进步,就是用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
理解这三句话,你大概就能在心中,勾勒出一个由“交易、阻力,和交易成本”编织的,动态变化的、此起彼伏的、不断进化的商业世界。
商业不是一个静态的均衡,商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交易成本”,是理解这个商业系统时,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理解了。理解了。但是,理解这么本质的东西,对我一个创业者、一个管理者,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重大。以后,你为想出一个天才的“商业模式创新”而激动不已时,都可以用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为标准,检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又是商业模式创新?
北京大学的魏炜教授,曾经给商业模式下过一个定义: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我从上游买东西,卖给下游,这就是一个“交易结构”。100个上下游聚在一个“超级节点”周围交易,这也是一个“交易结构”。
那么,哪种交易结构更好呢?
学完这个模块,你应该知道:交易成本更低的结构,就是更好的交易结构。
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而交易结构的改变,一定是朝着成本更低的方向。
我举三个例子。
你想买一款去屑洗发水。某个大品牌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很贵,要200元一瓶。你有一次听说,这瓶洗发水的生产成本其实只有50元。你非常气愤,觉得自己被骗了。
200元-50元=150元。这150元,我们通常称之为“品牌溢价”。
你说我不想支付这个“品牌溢价”,我直接找到工厂,直接用50元的价格购买。
然后,你在微博上发了条消息,寻求靠谱的去屑洗发水工厂。再然后,你收到了2000条工厂发来的消息。
一开始,你很得意地想:看,不需要你这个品牌,我也找得到洗发水厂家。但是,很快你就发现,这2000个工厂都声称自己的去屑效果和那个大品牌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价格从1元到800元不等。你一下子就蒙了,不知道怎么选。
你只好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洗发水去屑的原理,不同工艺之间的差别,以及这些厂家的历史。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都没看完一半。最后,你决定放弃了。算了,算了,还是买那个大品牌的吧。
你突然明白,那150元的“品牌溢价”其实很便宜。因为你自己选,其实就是把品牌商做的所有事情,再做了一遍。而你可能要花15000元的时间价值,才能选出一款一样品质的洗发水。这15000元,就是你自己选的“比较成本”。
为什么品牌可以获得溢价?因为它改变了交易结构,帮用户节省了“比较成本”。
你在网上炒股,每次交易,一般要付1‰不到的手续费给证券公司。
它什么都没做,就收了我1‰!你觉得不值。你说,我直接找到这家公司的股东,直接从他手里把这100股股票买过来,不就不用支付这1‰了吗?
你很激动,然后立刻实施。
首先,你托人认识这家公司的股东。联系上他后,你然后从家里开车(或者坐地铁、叫专车)到对方那里,沟通、谈判,最后签合同、过户、成交,终于从他手上买了100股……最后你发现,你因此付出的“协商成本”,比证券公司的1‰高很多。
这时你才意识到,证券公司用了多么低的交易成本,就让你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和另一个“素不相识、从未互信”的股东之间,完成交易。
为什么证券公司能坐地收钱?因为它改变了交易结构,帮用户节省了“协商成本”。
为什么创业3年的滴滴,可以挑战运行30年的出租车行业?
在滴滴出现之前,出租车的运营模式是,出租车司机先给运营公司交份子钱,然后剩下来的收入归自己。
这样的交易结构,就相当于出租车公司向政府“批发”了运营权,然后“零售”给了出租车司机。
但是,这个交易结构有什么问题呢?
上海大约有4万个出租车司机,2万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隔天上班,所以每天路上大概有2万辆出租车。
这2万辆车的运营权,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所以,晚上演唱会结束,特别需要车的时候,路上有2万辆车;下午大部分人都在办公室不出门的时候,路上还是有2万辆车。
这2万辆车的定价,也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供大于求的时候,每公里是一个价格;供小于求的时候,每公里还是同一个价格。
这个交易结构,就导致上海的道路上,有时出租车多得不得了,有时又没有车。
然后,滴滴借助互联网,重构了打车的交易结构:
第一, 它开发了一个App,帮助乘客和司机彼此找到对方。 这就降低了“搜寻成本”。
本来司机搜寻乘客的方式,是通过在路上不停地跑,看看是不是正好遇上一个客人。乘客搜寻的方式,是站在路边来回地看,等待正好路过的出租车。
这种搜寻方式的成本,当然很高。App的匹配,最大化地优化了司机和乘客找到彼此的效率,降低了整个社会空驶和空等的成本。
第二, 滴滴还提供了一键计算出租车、顺风车、快车、专车、豪华车等,从起点到目的地的价格,以及它们的车型, 降低了用户的“比较成本”。
第三,滴滴为每个司机建立了档案,并且公示他们的接单次数、用户评分,以此建立信任,避免了乘客(尤其是女乘客)晚上乘车,要通过看面相凶不凶,完成“安全测试”,再决定上不上车的尴尬,从而降低了“测试成本”。
第四,滴滴通过在繁忙时段自动计算、上浮价格的方式,鼓励更多快车、顺风车加入运营,解决高峰时段打车难的问题。这种忙时贵、闲时便宜,忙时车多、闲时车少的“协商”,是系统自动完成的。你不需要在遇到急事时,打电话去出租车公司协商“不管多少钱,立刻给我派辆车”了。大数据的自动计算,降低了“协商成本”。
第五,滴滴通过绑定网络支付的方式,让你不再需要下车时掏钱、找零,开门、走人,钱就自动扣掉了。这个钱,乘客先付给平台,平台再转给司机,平台在付款过程中起到了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了“付款成本”。
你看, 滴滴的竞争力,来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带来的“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同时降低。
虽然滴滴刚出来的时候,遭遇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大规模抵制,虽然滴滴本身也出现过不少问题(我还写过文章,吐槽过滴滴),但因为“交易成本”更低,它确实是“更高效的”商业模式。
高效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的商业模式之间,当然会有竞争关系,比如滴滴和美团打车。但是高效的商业模式和低效的商业模式之间,不会有竞争,只会有“逐步取代”。差别在于,取代的速度多快、程度多深而已。
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构建交易成本更低的交易结构。
品牌如此,证券公司如此,滴滴如此,整个互联网时代都如此。
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而交易结构的改变,一定是朝着成本更低的方向。越优秀的商人,越懂得: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地区的交易成本越高,这里的人就越穷;交易成本降低一点点,人民生活就会快乐很多。
这一模块,我把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的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之一,交易成本,交付给你。下一模块,我们接着来聊另一条:连接产生的网络密度。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巨大的交易结构正在改变?你是欢迎,还是恐惧?你打算怎么抓住它?
知识框架图
7. 连接:为什么“要想富,先修路”?
正文
在上一模块的6讲课程,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商业到底是什么?
我再重复一遍。三句话。
- 第一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 第二句: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让交易过程遭遇“阻力”;
- 第三句:所谓商业进步,就是用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
可是,交易成本为什么可以越来越低,商业为什么能进步?
这一模块,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国,有一句话,我说上半句,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下半句。这句话是:“要想富 ……”
然后呢?什么?没错,然后是:“…… 先修路。”
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
“要想富,先修路”。在过去,很多农村的土墙上刷着这六个大字。
可是,为什么要想富,就要先修路呢?
因为修路的本质,就是“连接”。而“连接”的价值,就是把更多的“交易节点”(比如:生产节点,消费节点,或者中间节点),连接到商业世界巨大的交易网络里来,参与交易,甚至因此短路低效连接,重新分配生态位,改变交易结构。
举个例子。
在大城市边上,有个平庸的酒厂。说它平庸,是因为它的酒其实口感一般。但是因为离大城市很近,附近也没有其他酒厂,所以生意一直都不错。
这家酒厂的老板,很注重品质把关,也非常注重管理,员工福利特别好,他还很有社会责任感,常年被评为“优秀企业家”。
同时,在中国一个很偏远的小乡村,有一户人家,那酒酿得是真好。十里飘香。但是这个村子只有方圆十里,飘不出去。所以,只有本村人才能喝到这么好的酒。
然后,中国开始“要想富,先修路”了。
因为修路,小乡村里这个偏远的生产节点,连接到全国的交易网络里,并通过无数中间节点,快速触达海量的消费节点。
很快,大量消费节点认识了这户酿酒的人家。哇!这酒也太好喝了吧?我要买,我要买。
很多中间节点也非常振奋:这么好的酒,这么卖太浪费了,我帮你装瓶,我帮你扩大产能,我帮你卖到全中国的超市里去。
因为这些优质的生产节点的接入,整个中国商业网络的交易结构,开始悄悄地、不可逆转的发生变化。这户人家的酒越卖越好。而那个大城市边上的平庸酒厂,生意越来越差。
推动这一切变化的元动力,就是:连接。
可是,大城市边上那家酒厂的企业家,很难理解这件事:难道是我最近对品质放松了?难道是我对员工不好,他们不认真干活了?难道是我的渠道策略出了问题?都没有啊!
他开始仔细研究。
最后他发现,原来他生意越来越差的原因,就是有一群“坏人”,把公路修到了乡村。
后来记者采访他,问最近酒厂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怎么回事啊。他咬牙切齿地说:公路,正在摧毁中国的实体经济!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是不是很像今天很多人说:互联网,正在摧毁中国的实体经济?
互联网,和公路一样,从来不会摧毁实体经济。它们就是实体经济。
公路从来不会酿出一瓶酒,互联网也从来不会生产一双袜子。这些还是由工厂来生产。
公路和互联网一样,它们所做的事情,是帮助最好的生产节点,用最有效的办法,“连接”最需要的消费节点,从而改变交易结构,短路低效连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创造更多财富。
在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两个词:“穷乡僻壤”和“老少边穷”。你看,“穷”这个字是和“僻”、是和“边”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的。为什么?因为“僻”和“边”,就是因为在交易网络的最边缘,交通不畅、道路不通,没有高效连接。
没有高效连接的地方,就会“穷”。
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而所有巨大的结构改变,都是源自于连接方式的进步。
听完上一个模块“商业到底是什么”之后,你是不是已经整装待发,像鱼儿一样跃跃欲试,准备好去寻找那个伟大的机会了呢?
很好。
不过,我还是想请你先坐下来,不要着急出发。先看,先静静地看。看什么?看你周围的水,看水流的方向,也就是连接进步的方向。
在商业世界中,有一股你微观上看不见的水流,正在巨大的宏观尺度上、漫长的时间维度上,坚定地、不容置疑地,推动着商业的进程。
还记得,在最早的时候,古人打仗时,是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
“我方遭到攻击了!请求支援!请求支援!”这个信息,怎么“对称”给援军?
用烽火。长城上一个个“小城堡”,都是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帮助友军之间的信息对称。
烽火,就是一种短距离的“连接”方式。
那远距离呢?
远距离的“连接”方式“进步”了。
远距离解决远距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靠每隔二十里一个的驿站。
一旦公文上标注“马上飞递”,就必须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更紧急,则需要每天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
所谓“八百里加急”,就是日行八百里,马不停蹄地解决远距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驿站,就是一种远距离的“连接”方式。
但是,八百里到底有多远呢?大概就是从上海到南京的距离再多一点。
今天你有个消息,想从上海传到南京,怎么传?烽火?骑马?“人肉”?发电报?发短信?都不用,今天连接的方式,又“进步”了。直接微信啊。
你可以在群里发个消息:
上海周边两省一市的所有三品官员,请注意有个刺客从上海逃窜,照片如下。看到立刻捉拿。谢谢兄弟们。
从烽火台,到驿站,到电报,到短信,到微信(当然,这中间省略了很多步骤),你看到的是什么?科学发明?创业精神?
是的。但所有这些的背后,是连接,越来越进步,越来越高效的连接。
高效的连接,必然短路低效的连接,从而推动交易网络的结构性改变,带来伟大的机会。
修路的本质,就是“连接”。而“连接”的价值,就是把更多的“交易节点”(比如:生产节点,消费节点,或者中间节点),连接到商业世界巨大的交易网络里来,参与交易,甚至因此短路低效连接,重新分配生态位,从而推动交易网络的结构性改变,带来伟大的机会。
连接,就是商业世界中的水流,正在巨大的宏观尺度上、漫长的时间维度上,坚定地、不容置疑地,推动着商业的进程。烽火台,驿站,铁路,公路,集装箱,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连接的水流,只会坚定地流向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业效率,推动商业文明。
那万物互联之后呢?也许是脑机互联……谁知道呢。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那么,连接,这个“科技感”十足的名词,到底为什么,以及在以什么方式,改变我们的商业世界呢?
我们下一讲,开始展开。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为什么有人会拥抱更高效的连接,而有人会恐惧呢?越来越高效的连接,对你来说,是机会还是挑战?
知识框架图
8. 空间折叠:是什么,造就了收入占美国GDP达1%的商业巨头?
正文
烽火台、驿站、铁路、公路、集装箱、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连接方式不断进步。
但是,这些“科技感”十足的进步,到底为什么,以及在以什么方式,改变我们的商业世界呢?
连接改变商业世界的方式有两个:空间折叠,和时间坍缩。
什么是空间折叠?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远隔天涯的节点,站在彼此面前。
什么是时间坍缩?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先后出现的节点,跨越时间握手。
因为空间折叠,时间坍缩,两个原来被时空隔绝的交易节点,站在彼此面前,跨越时间握手,交易变得“瞬间触手可得”。
这一讲,我们从“空间折叠”开始。我给你讲三个,因为抓住了连接带来的“空间折叠”,而获得传奇式成功的商业故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口只有5600万,其中65%生活在农村,离城市很远。所以,农村的杂货店,就可以用很高的价格销售日用品。农民们展开抗议活动,但效果不明显。
然后,铁路出现了。
铁路的本质是什么?对的。是连接。因为铁路这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连接,空间正在被悄悄折叠。两个很远的人,可以迅速站在对方面前。
这种身处其中很难察觉的“空间折叠”,被一位叫理查德·西尔斯的铁路工人,看见了。
西尔斯想,原来很远的东西,现在迅速送到眼前,那农民们为什么还要受家门口的杂货店欺负呢?他看到一个伟大的机会。
西尔斯开始在美国的铁路沿线,大规模地散发“邮购商品目录”。目录上写着:世界上最便宜的商品,我们的贸易遍布全球。
什么是“邮购商品目录”?就是一份两页纸的清单。你看看要买什么,选一下,然后我通过铁路,把东西送到你家。
啊?这个“邮购商品目录”的模式,也太简单、太土了吧?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非常了不起。
邮购,之前不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因为在没有铁路的时代,主干物流非常缓慢。把商品从东海岸寄到西海岸,要花几周,甚至几个月。
但是,铁路把整个美国的疆域空间“折叠”了。顺着铁路,商品几天就能寄到。天涯若比邻。
西尔斯的邮购业务很快取得了成功。
1893年,西尔斯搬到了铁路运输中枢芝加哥。1894年,西尔斯的邮购手册的页数,已经从2页升至了700页。此时,西尔斯可邮购的商品总数,已经超过6000件,但价格只有普通店铺的一半。
西尔斯逐渐成长为一个全国性机构,几乎是像邮局一样的存在。最巅峰的时候,西尔斯的营业收入高达当时美国GDP的1%,成为了美国的“零售之王”。
直到1989年,西尔斯的销售纪录,才被一家叫做沃尔玛的公司打破。
哪个沃尔玛?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沃尔玛。
1962年,山姆·沃尔顿,在美国中部阿肯色州一个人口不到6000人的小镇罗杰斯开了一家零售店。因为姓Walton,他就把这家零售店叫作:沃尔玛。
为什么把店开在小镇上?流量不是零售的血液吗?大城市的流量不是远远大于小镇吗?一个小镇青年,凭什么打败大城市里的西尔斯?
因为,沃尔玛所处的20世纪,美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公路。
公路的本质是什么?没错。还是连接。因为公路这种通往毛细血管的连接,空间又被进一步折叠。大城市和小镇的人,可以瞬间站在彼此面前。
而小镇的沃尔玛,因为远离大城市,可以租到“又大又便宜”的土地。大,沃尔玛可以提供更全的商品;便宜,沃尔玛可以提供更廉价的商品。
“更全更廉价”的沃尔玛大受欢迎。大城市的消费者,被公路瞬间折叠到小镇,把沃尔玛的商品塞满汽车后备箱,再折叠回家,塞满家里的冰箱。
沃尔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2019年,沃尔玛依然是《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第一的企业,一年营收5144亿美元。排名第二的中石油,营收4146亿美元。两者差了1000亿美元。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卡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这位卡车司机,折叠了海洋。
1953年的某一天,卡车司机麦克莱恩突发奇想。
用卡车在高速公路上拉着大铁箱子来回跑,这个成本越来越高。我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高速公路,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来拉这些箱子,然后在下一段,再换回卡车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降低一些“运输成本”呢?
在这里插一句,关于运输成本,我建议复习第1模块的第5讲“购后成本”,回顾中国运输成本巨高不下的原因。
好。言归正传。
那这个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
在麦克莱恩有这个想法之前,水路运输主要是靠散船,就是一包一包的东西,由码头工人,从一个码头搬上船,运到另一个码头,再由码头工人搬下船。
散船运不了太多货,而且需要很多工人,所以船运的“运输成本”一直很高。
有多高?用这种方式来运输,每吨啤酒的运费大约是4美元。太贵。
而且,这些码头工人再强壮,也不可能背得动卡车后面的大拖箱。
那我能不能只要码头,不要码头工人?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车,把大铁箱子从卡车吊上船,到下一个码头后,再用吊车吊上卡车呢?这样,卡车、轮船不就联运了吗?工人不也省了吗?
这就是“集装箱”。麦克莱恩打算,用这个听上去天方夜谭的想法,折叠海洋。
麦克莱恩,被很多人耻笑。但是,他坚持尝试。1956年,麦克莱恩完成了集装箱的首航。
麦克莱恩的这种用卡车、集装箱、吊车、平板轮船的联运,能降低多少运输成本呢?
一吨啤酒的运费,可以从4美元降低到20美分,只有原来的5%。一个数量级的下降!
麦克莱恩,用4美分,折叠了海洋。
1970年,集装箱的大小确立ISO标准,全球集装箱运输的时代到来。
在过去,每运输100元的东西,成本可能就高达25元。而现在,因为集装箱折叠了海洋,把一只iPhone从深圳蛇口运到韩国釜山,只需要3分钱人民币!
那么,集装箱折叠海洋,带来了什么伟大的商业机会呢?
带来了整个全球化。
因为这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输成本,世界各国才能把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现货等,在各国之间运输,再加工或者销售。
可以说,如果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甚至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什么是空间折叠?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远隔天涯的节点,站在彼此面前。
今天,我给你讲了三个故事。
- 第一个,是因为铁路折叠了全国疆域,西尔斯邮购崛起的故事;
- 第二个,是因为公路折叠了毛细血管,小镇青年沃尔玛逆袭的故事;
- 第三个,是因为集装箱折叠了海洋,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崛起的故事。
这个世界,随着连接的进化,空间会被不断折叠,因此天堑变通途,交易越来越简单。
给你讲空间折叠,不是为了给你讲一个尘封的、与你无关的历史。因为不管空间折叠成什么样,它依然有进一步折叠的机会。我是希望你能站在这个空间维度上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什么可以做的。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机会。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铁路、公路、集装箱,都是越来越高效的物理连接,所以能导致“空间折叠”。那么,什么样的连接,会导致“时间坍缩”呢?
我们下一讲继续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曾经无比辉煌的西尔斯,今天已经宣布破产;沃尔玛在中国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知识框架图
9. 时间坍缩:如果能早6天,摩尔斯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正文
上一讲,我们讲了铁路、公路、集装箱,这些越来越高效的物理连接,改变商业世界的第一种方式:空间折叠。
什么是空间折叠?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远隔天涯的节点,站在彼此面前。
我们还讲了,因为抓住了空间折叠所带来的机会,西尔斯、沃尔玛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甚至中国制造的崛起。
空间还在继续折叠,你能做些什么?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连接改变商业世界的第二种方式:时间坍缩。
什么是时间坍缩?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先后出现的节点,跨越时间握手。
我也给你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电报带来的时间坍缩。
1825年2月,塞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正在华盛顿为市政府作画。有一天,他收到家人寄来的信,说他的妻子即将分娩,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你看,“妻子正在分娩,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这样简单的信息,通过“寄信”这种办法连接“发送者”和“接收者”,等传到了摩尔斯手中时,已经有了好几天的“时差”。
摩尔斯接到信,马上准备返回在康涅狄格州的家。6天后,当摩尔斯回到家中时,发现妻子已经去世。
摩尔斯晚了一步。
时差,就是寄信那几天的时差,摩尔斯没能见到妻子的最后一面。
摩尔斯非常痛苦。有没有办法,用更高效的连接方式,消灭这个时差,让我可以和6天前的信息瞬间握手,让悲剧不再发生呢?
摩尔斯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12年后,也就是1837年,摩尔斯发明了“电报”。电报,就是把要传送的信息编码,然后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线,跨越城市,从一头传到另外一头。
这套用于电报的,给信息编码的系统,就是著名的“摩尔斯电码”。
因为有了电报,让摩尔斯遗憾终身的那6天时间,坍缩成了瞬间。
但是,疯狂的摩尔斯只是开了一个头。
十几年后,一个比他更疯狂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美国实业家、“风险投资家”塞勒斯·菲尔德。菲尔德想跨越大西洋,在欧洲的爱尔兰和美洲的纽芬兰之间,铺设一条用来发电报的海底电缆。
爱尔兰和纽芬兰之间有多远?3000多公里。
3000多公里。在有电报之前,一则信息通过轮船“运输”到大洋彼岸,要30天时间。你再回复一句“我收到了”,又要30天。
菲尔德比摩尔斯更疯狂,他想用跨越大西洋的电报,把这60天的时间,也坍缩为瞬间。
大家都觉得菲尔德疯了。摩尔斯也直摇头,觉得这不可能。
1857年8月5日,菲尔德的铺设船“尼亚加拉”号从爱尔兰起航,包括摩尔斯在内的业界专家都在船上,实时监测铺设情况。菲尔德把电缆的一头固定在爱尔兰,然后让“尼亚加拉”号小心翼翼地、缓缓向前移动。一边移动,一边在后面用绞盘向海里释放电缆。
8月11日晚,在成功铺设355海里后,绞盘发生故障,已经铺设的电缆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全掉进了海里。
菲尔德失败了。没事。再来。
菲尔德屡败屡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终于,9年后,也就是1866年,菲尔德的第五次尝试终于成功了。
因为有了电报,几十天时间,真的坍缩为了瞬间。这项技术很快就被用在商业上。
商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青龙偃月刀”式的武器,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19世纪50年代,1/3的电报都与商业相关。而在伦敦,有超过一半的电报,都与股票交易相关。
商业世界,感谢疯狂的摩尔斯,和更疯狂的菲尔德。
1984年,我在读小学。
有一次,我在语文课本的延伸阅读里,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炉子,用这个炉子热饭,饭热了碗不热。
这引起了我这个好奇宝宝极大的兴趣。怎么可能?无论怎么加热,不都应该是碗先热,然后饭才被碗加热吗?是不是写错了?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几年之后,我才知道,美国人发明的这个东西是:微波炉。
1984年,这个“答案”离我的距离,是“几年”。
那今天呢?
今天我听说,有一种涂料,喷在建筑物上能抗9级地震。这是什么啊?我一边好奇,一边打开搜索引擎。瞬间,就得到了答案。
2020年,这个“答案”离我的距离,是“瞬间”。
互联网,这种比电报更高效的连接,把“几年”的时间,坍缩为了“瞬间”。
如果说铁路、公路、集装箱是物理连接,电报、互联网,就是虚拟连接。
物理连接,传递物质,拉进距离,造成空间折叠;虚拟连接,传递信息,缩短时差,造成时间坍缩。
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美团、得到,等等等等,本质上,都是坍缩时间的“信息交易平台”。
因为它们,信息的交易成本,断崖式下跌。因为它们,信息不对称的恶龙,痛恨自己生错了时代。
第三个故事,万物互联带来的时间坍缩。
2013年,我开始担任海尔的集团战略顾问。有一次,洗衣机事业部的负责人,和我探讨洗衣机上网有什么用。
我说,这太有用了。
我今天把身上这件白衬衫扔到洗衣机里面,又把我太太那件红外套扔进去。如果洗衣机能上网,这时,它会提醒我:对不起,这两件衣服不能一起洗。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你就知道,白衬衫和红外套最好不要放在一起洗。为什么?因为万一红色外套掉色,白衬衫就毁了。
挺有用啊。
那我就把白衬衫拿出来,先洗我太太的红外套吧。这时候,洗衣机又对我说:对不起,这件红外套已经洗12次了……最近这件外套正在打折,你要不要考虑,给她买件新的?并给我推送了衣服的链接。
这时候,洗衣机已经不仅仅是洗衣机了,它已经和服装业、零售业连在了一起。
然后,我把西装扔进洗衣机。
洗衣机告诉我:对不起,西装是不能水洗的。离你家最近500米,有一家干洗店,洗一套西装只要39块钱,你点一下“确认”,干洗店的小帅哥将会15分钟内上门,取走这件西装。你要不要点一下确认?
这时候,洗衣机又和服务业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万物互联。万物互联,让信息在家电业、服装业、零售业、服务业之间,完全没有时差地传递。
在未来,万物之间的信息交易时间,都将逐渐坍缩为瞬间。
你在万物互联时代,看到了什么机会?
我们小结一下。
什么是时间坍缩?就是因为连接的进步,两个先后出现的节点,跨越时间握手。
如果说铁路、公路、集装箱是物理连接,电报、互联网、万物互联,就是虚拟连接。
物理连接,传递物质,拉进距离,造成空间折叠;虚拟连接,传递信息,缩短时差,造成时间坍缩。
所以,连接到底在为什么,以及在以什么方式,改变我们的商业世界呢?
连接的进步,在悄悄地、坚定地,通过折叠空间、坍缩时间,把两个远隔天涯、穿越岁月的人,放在彼此面前,握手交易。
给你讲坍缩时间,也不是为了讲一个让你震撼的、与你无关的过去。因为不管时间坍缩成什么样,它依然有进一步坍缩的机会,属于你的机会。同样,我希望你思考的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你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空间折叠,时间坍缩。我给你讲的西尔斯、沃尔玛等等,都是看到改变,顺应改变,最终抓住机会的人。那么,那些没能看到、没能顺应的人呢?
我们下一讲来讲。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连接效率的提升有极限吗?换句话说,你觉得商业进步的道路有尽头吗?如果有,是什么?
知识框架图
10. 不进则退:他们被伤害,只因”连接”跨过了他们
正文
前面两讲,我给你讲了,连接的进步,从铁路,到公路、集装箱、电报、互联网、万物互联,靠改变商业世界的两种方式:空间折叠,和时间坍缩。
因为空间折叠、时间坍缩,两个远隔天涯、穿越岁月的人,可以“站在”彼此面前,握手交易。商业世界的交易效率,得到巨大提升。
西尔斯、沃尔玛、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等,看到改变,顺应改变,获得巨大成功。
那么,那些没能看到改变,也没能顺应改变的人呢?
他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他们惊心动魄地反抗。但是,他们依然被无情地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为了播放英雄的赞歌,他们被按下了静音键,以至于你甚至听不到他们最后绝望的哭泣。
历史,总是书写成功故事。这一讲,我想给你讲三个被静音的失败故事,警醒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不能顺应连接的趋势,不进则退的代价。
第一个故事,叫做小人物的愤怒。
先回到西尔斯。
铁路呼啸着折叠整个美国疆域的空间时,没和西尔斯商量过,当然也没和农村的杂货店商量过。
我想请你把自己,当做某家杂货店老板想一想。杂货店是你唯一的收入,你依靠它给孩子交学费,给自己存养老金。一个叫西尔斯的人,用“降维打击”,甚至可以说是“屠杀”的方式,抢走了几乎所有生意。
你会不会痛骂西尔斯:你这个吸血鬼,正在摧毁实体经济!
我们再回到沃尔玛。那个20世纪,普通的小镇青年。
公路鸣着笛折叠商业毛细血管的空间时,没有和沃尔玛商量过,当然也没和小镇周边的零售店商量过。
美国公共电视台曾播放过一部纪录片,讲述每个美国小镇都遇到过的一个棘手问题:沃尔玛要来了!
我想请你把自己,当做某家零售店老板想一想。你会不会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地给沃尔顿“扎小人”,说:你这个吸血鬼,正在摧毁实体经济!
一个个小人物,总以为自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坏人。却不知道,自己被伤害,仅仅是因为连接优雅地跨过了他们。这与他们是谁无关。
我们再回到麦克莱恩。
麦克莱恩的集装箱,当然也遭遇了惊心动魄的抵抗。
面对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背动的集装箱,码头工人们开始纷纷抵制。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码头工人,暴力占领码头,愤怒地要求和船运公司谈判。
然后呢?然后你猜最后怎样?
最后,船运公司选择了妥协,答应分享一部分利益给工人们。工人们估计也想,我也不想一辈子做苦力啊。拿着钱,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吧。
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如果拍成一部电影,你会不知道应该为胜利者欢呼,还是应该为淘汰者悲哀。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是,因为连接跨过了他们,就被伤害了。
这与他们是谁无关。
高效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的商业模式之间,当然会有竞争关系。但是高效的商业模式和低效的商业模式之间,不会有竞争,只会有“逐步取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看清连接的进步方向。我们总幻想自己是西尔斯、沃尔顿、麦克莱恩。但是,看不清连接进步的方向,我们大概率只是那个杂货店的老板、零售店的店员,和那个愤怒的码头工人。
然后,你的愤怒会被静音。
第二个故事,叫做领先者的不屑。
提问:你知道,过去杀毒软件是怎么卖的吗?订阅。
什么意思?就是:杀毒软件免费,但每月收10元的订阅费。病毒是杀不完的,每月都有新病毒出现,这10元钱就是订阅杀新病毒的能力。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商业模式。很多杀毒软件公司因此赚钱,赚很多钱,成为行业领先者。
但是,一位叫周鸿祎的互联网创业者想,杀毒软件为什么一定要收订阅费呢?互联网是连接跨时代的进步,它不但连接了我和用户,还连接了我和广告主啊。我可以杀毒软件对用户免费,但向广告主收费啊。
360推出了免费的杀毒软件。
那些行业领先者对周鸿祎表示了深深的不屑: 你懂什么杀毒软件,我看你怎么死的。
几年之后,360的用户越来越多,而愿意为杀毒软件付费的人越来越少。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方付费的商业模式,在领先者的不屑中,杀死了领先者。
那些传统上领先的杀毒软件公司,做错了什么呢?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因为连接跨过了它们,就被伤害了。这与它们是谁无关。
小人物常常对新连接表示愤怒,领先者常常对新连接表示不屑。
但是不管是愤怒,还是不屑,我们都已经听不到他们的表达,因为历史已经按下静音键。
2018年2月,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发射了一枚重型火箭“猎鹰号”。激动人心的不是发射火箭,而是发射完之后,火箭的助推器居然飞回了地面,成功降落回收。
你开一辆出租车,把乘客从人民广场送到火车站。送到之后,车要不要开回来?当然要。如果每送一个客人,就要扔掉一辆出租车,那你家里得有多大的矿啊。
埃隆·马斯克说:我要“重复使用”火箭。也就是把这辆运卫星的“出租车”开回来。
很多航天领域的专家,嘲笑他痴人说梦。
你懂什么火箭啊。NASA那么厉害都做不到,你能做到?
没想到随着“猎鹰号”助推火箭的回收,埃隆·马斯克居然真的做到了。他“吹的又一个牛”实现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就像麦克莱恩折叠了海洋一样,埃隆·马斯克折叠了天空。
埃隆·马斯克用低十倍、百倍的成本连接地面和天空,极大降低了发射卫星的成本。
实验成功后的短短几年,埃隆·马斯克迅速发射了300颗卫星,成为地球上拥有卫星最多的公司。他宣布,到2024年之前,将一共发射1.2万颗(后来追加到4万颗)卫星。而到今天为止,整个人类发射上天的卫星,只有5000颗左右。
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和国家,开始找埃隆·马斯克发射卫星。而那些传统的帮助他国发射卫星的机构,就生生地被绕过去了。
它们做错了什么?它们什么都没做错。它们只是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百年不遇的狂妄之徒。它们认为这“不可能”。而这个根深蒂固的“不可能”,遮蔽了它们看到更高效连接的视野。然后,它们就被优雅地跨了过去。
连接的进步,用两种方式改变着商业世界:空间折叠,时间坍缩。
这一讲,我给你讲了三个故事:小人物的愤怒、领先者的不屑,和不可能的遮蔽。我们总以为自己遇到了坏人,却不知道跨过我们的,是不可阻挡的、更高效的连接。
当你突然想撕心裂肺地呼喊,惊心动魄地反抗时,历史按下了静音键,然后继续前行。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鱼,一定要知道水的方向。顺应了方向,一路呼啸着奔腾入海;没有顺应,你就会成为逆水而上、不进则退的鱼,费尽所有力气,依然原地不动。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商业为什么能进步?因为连接的进步。
不断进步的连接,逐渐为我们绘制出了,越来越清晰的,透视商业世界的第二条最重要的线索:网络密度。
什么是“网络密度”?我们下一讲来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连接的进步有极限吗?如果有,是什么?
知识框架图
11. 网络密度:网络密度越高越好,交易成本越低越好
正文
在这一模块,我们一直在说连接。物理连接,造成空间折叠;虚拟连接,造成时间坍缩。
然后呢?然后,因为连接,理解商业世界进化的第二条线索,网络密度,终于越来越明显,出现在大家眼前。
网络密度,和交易成本一起,推动了商业的进化。
什么叫网络密度?
这是一张没有连接的网络图,展示的就是商业最开始的状态: 商业原始社会 。
我出生在山里面,我也死在山里面。我是猎人,我爸爸是猎人,我儿子估计还是猎人。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猎人,靠山吃山。我们家和外面的世界“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靠水吃水。他们永远吃不到我们家打的野兔子,我们当然也永远吃不到他们家捕的鱼。
我们都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与外界没有连接的“交易节点”。
这张图上的17个点,每个点都是一个“与外界没有连接的交易节点”。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网络密度为零。
什么叫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通俗地讲,就是这些交易节点之间的“实际连接数”和“可能连接数”之比。用公式表示就是:网络密度=实际连接数/可能连接数
这17个节点如果都能两两相连,最多能有(272/2=)136条连接。
但是,在“商业原始社会”,交易节点之间的“实际连接数”是0。所以,商业原始社会的网络密度就是(0/136=)0。
网络密度为0,没有任何连接,没有任何交易,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之为“商业原始社会”。
然后,连接效率开始提高。
人类开始聚集定居,一个个小村落开始形成。小村落里的几户人家开始有了连接。连接带来了交易的可能性,于是,小村落里开始出现了分工。男耕女织,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互相交易。这就是“小农经济”。
那么,如图所示的这个“小农经济”网络密度是多少呢?是(7/136=)5.1%。
网络密度从0提升到了5.1%,商业从原始社会进化到了小农经济。
然后,连接效率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长长的、首尾相连的线段。
远在天边的一户人家,想从千里之外的你手上买布,怎么办?
因为太远,你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这时,你们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
中间节点从你手上买布,并不是打算给自己做衣服,他们单纯地只是想用更高的价格卖掉。因为他们的存在,一次交换就像接力跑一样,被拆分成很多次交易,首尾相连。
这就是 “线段型商业” 。
如图所示的这张线段型商业文明的图,网络密度是(17/136=)12.5%,远大于小农经济的5.1%。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进化,因为,从此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再然后,连接效率继续提高。
这时,一些交易节点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成为了“超级节点”。这种不断增强的“超级节点”,把商业文明带到下一个时代: 中心型商业文明。
2019年,我去了两次大理。人们常说,一个人的丽江,两个人的大理。很多人到这个地方享受偏远带来的宁静。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今天只有62万人口的西南小城,在8~13世纪时,却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城市。
为什么?因为它是当时整个东南亚交易网络的中心。所以,大理又被称为“亚洲十字路上的古都”。
古代“空间折叠”最主要的工具是车马,所以大理、洛阳、西安(长安)这些内陆城市,成为超级节点,风华绝代。
现代“空间折叠”最主要的工具是海运,所以上海、天津、香港这些靠海的地方,成为超级节点,星光灿烂。
当今“时间坍缩”最主要的工具是互联网。所以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公司,成为超级节点,风光无限。
回到如图所示的中心型商业文明图,它的网络密度是(24/136=)17.6%。
连接越进化,网络密度越高,商业文明越发达。
那么,中心型商业文明会是商业文明的终极形态吗?
不是。
只要网络密度还会继续提高,商业文明的进化就不会停止。
网络密度增加,带来了超级节点;网络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开始消灭超级节点。
这就像以前家家都没有电视,你家有,你就成了街坊邻居的超级节点。后来每家都有电视了,大家开始回家看电视,超级节点被消灭。
于是,我们开始从“中心型商业文明”,进化到“去中心型商业文明”。
这是一个看似倒退的进步。
1991年,叶倩文出了一首歌,叫《潇洒走一回》。好吧,暴露年龄了。但是我不得不说,这首歌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为什么?因为出门,商场在放;回家,电视在放;打开广播,电台也在放。在那个时代,一首歌要是火了,就真的是国民级的火爆。我们能选择的媒体很少,有限的媒体都是超级节点,一旦超级节点选择放这首歌,这首歌就无人不知,歌手也会无人不晓。
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名单,请你告诉我,他们是谁:肖战是谁?张若昀是谁?朱一龙、王一博、李现、杨紫、邓伦、罗云熙、许凯、金瀚,他们分别都是谁?
说实话,我已经蒙了。
你如果是个95后或者00后,这时候可能要惊了。天啊,他们那么有名,你怎么可能不知道?都互联网时代了,消息这么便利,你怎么还这么闭塞啊?
其实,恰恰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了,一个个小圈子不用连到所谓的“超级节点”,就可以形成闭环的生态,我才“有机会”不知道他们。
我在我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你在你的小圈子里如痴如醉。
这就是“ 去中心型商业文明 ”。
这张图里“去中心型商业文明”的网络密度是多少呢?是(33/136=)24.3%。
如果因为科技的进步,连接效率持续增加,最终网络密度达到100%,也就是说所有的节点都两两相连,会发生什么呢?
这在理论上可能发生,但实际非常困难。我们给这个也许永远无法到达的商业文明,起了个名字: 全连接型商业文明 。
什么样的科技能促使“全连接型商业文明”变成现实?
也许是万物互联,也许是区块链,也许是脑机互联,也许是生物科技、基因科技的重大进步。
我不知道。
但全连接一旦实现了,可能就会出现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所有人类共享一个大脑,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人们因为没有信息不对称,再也没有信用不传递的问题。整个世界的交易成本,可能会接近理论最低。
这就是顺着“网络密度”这个线索,看到的整个商业的进化史。你看到了吗?
讲完两个模块,我终于可以把“网络密度”和“交易成本”这两条理解商业进化的线索,交到你手中了。请拿好:“连接”是进化的动力。衡量连接效率的终极指标,是网络密度。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网络密度=0”,向“网络密度=100%”前进的方向。
“交易”是商业的本质。衡量交易效率的终极指标,是交易成本。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有了这两条线索,从下一模块开始,我们开始回答这门课最开始提出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3)商业从哪里来?
4)商业到哪里去?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网络密度越高越好,交易成本越低越好。但是,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不均匀的。你认为你的行业、地区、人群的网络密度、交易成本的水平,是领先于时代,还是落后于时代呢?
知识框架图
12. 线段型商业:为什么商人重利轻别离?
正文
进化的动力是“连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我们终于可以带上“连接+交易”的洞察力眼镜,透视商业进化的方向。
通过连接和交易这两条线索,我在商业进化发展的历程中,标出了四个里程碑:线段型商业、之后是中心型商业、以及我们将要抵达的去中心型商业,还有最后我们的终点:全连接型商业,这四大类商业类型。
这一模块的6讲,我们先学习前两个,我将带着你顺着商业进化的方向,首先往过去看,先看看商业从“线段型商业、中心型商业”,如何一路走来。
这一讲,我们从“线段型商业”开始。
“线段型商业”虽然是过去,但研究它却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因为今天依然有很多行业,活在这个化石一样的时代。比如层层加价的批发业。今天,当你看到有符合“线段型商业”特征的行业时,应该兴奋不已,因为,改变它们就是你的机会。
从“线段型商业”开始,每一次商业进化,我都会分三讲,给你讲明白:
- 1)这个商业文明的典型特征;
- 2)它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
- 3)它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
现在开始。 什么是“线段型商业”?
线段型商业,是一种由“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构成的交易结构。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进化,因为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可能就是丝绸之路了。
我们借用丝绸之路,来理解这种商业文明的特征。
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张骞开辟的从长安开始,经过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最后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其实是无数商人在一条(或者无数条)真实的路上,用分段接力的方式,完成两个遥远的节点之间的交易。
一个欧洲的有钱人想要买一匹中国的绸缎做衣服,这个交易如何完成?
在“商业原始社会、小农经济”时代,这个交易不可能完成。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连接”,交易成本无穷大。
但现在有了商人。他们纯粹为了利益,成为了接力式的中间节点, 把生产节点,和消费节点 ,一段段连接起来。
中国的江南一带,有个养蚕人张伯伯,日日劳作。他知道自己的蚕丝会被织成布匹、做成衣服。但他不知道谁会穿上这件衣服。
张伯伯,是一个生产节点。他只管一件事,把蚕丝卖给织女小婉。因为常年合作,从小就彼此信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讨价还价,也没有什么验货后付尾款。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非常低。
这就是整个交易的最开始的第一个“线段”。
小婉买下蚕丝,但她并不“消费”蚕丝。她知道,把蚕丝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匹绸缎,价格要高不少。她是一个增值的“生产节点”。
小婉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等着采购人阿满上门。
采购人阿满,定期到村子里收绸缎。他知道小婉的手艺是最好的,所以第一个就来见小婉,直接买走了她所有的绸缎。阿满多年的采购经验,降低了“比较成本”。
小婉和阿满,构成了第二个“交易线段”。
阿满收完丝绸后,来到了孙老板这里。
孙老板是当地有名的跨境贸易商,他从所有采购人那里收购丝绸,卖到欧洲。孙老板对阿满的丝绸挑三拣四,但其实阿满知道,“讨价还价”是孙老板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阿满知道孙老板有个大客户正着急组货,所以咬死不松口。最后阿满“得逞”了。
张伯伯不认识孙老板,孙老板也不认识张伯伯。但是通过小婉和阿满的“接力”,他们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交易。一个个交易线段,开始首尾相连。
孙老板组完货之后,找到老李头的商队。老李头经常穿越丝绸之路,很有经验。孙老板不但付运费给老李头,还和他谈了一个分成模式。现在他们俩是合伙人。孙老板放心地把货交给了老李头。
“合伙人”模式,是他们克服“信用不传递”,建立进退同盟关系的手段。一个新的线段被接上交易的链条,延伸向欧洲。
老李头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地中海地区,找到了当地最大的丝绸买家大卫。大卫只做一件事,就是收买所有来自中国的丝绸,控制定价权。
那条源自中国的长长的交易链条,因为老李头,和欧洲本地的交易节点终于相连。
约翰是一个等着买货的批发商。他知道,从大卫这里,欧洲的最源头买到丝绸,再运到自己的国家,卖给那些小店,利润非常可观。
一条早已成熟的本地分销线段,开始接力。“分销”,是一组组早已成熟的“交易线段”,等着连上拥有货源的“交易节点”。
约翰冒着生命危险,绕开各地的大小战争,把丝绸运回繁华的城市。这里有一位当地最有名的裁缝安娜,专门给欧洲的有钱人做绸缎锦服。一条通向商业网络毛细血管的线段,被安娜接过了最后一棒。
安娜有个大客户,是国王。国王第二天要办一个非常重要的宴会,急需一件名贵的丝绸衣服,多少钱都行,只要今晚能赶出来。安娜加班加点,做好了华服。第二天,国王如愿以偿地穿上了中国丝绸。
终于,一条起始于中国张伯伯的交易链条,结束于这位欧洲国王。
张伯伯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蚕丝最终会穿在一个欧洲国王身上。而这位欧洲国王也永远不会知道张伯伯。但是通过小婉、阿满、孙老板、老李头、大卫、约翰、安娜,这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两个永不谋面的人完成了交易。
丝绸之路,是网络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路。
建造这条路的,不是马帮,不是驼队,不是边疆军人,而是每一个“交易节点”获利的渴望。丝绸之路不从这里通往欧洲,就一定会从那里通往欧洲。
而在每一个交易线段上,交易双方都想尽办法,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的地方,就成了路。
这就像长江,不是从这里流向大海,就一定会从那里流向大海。遭遇阻挡小的地方,最先成为江。
中国有句话,叫“商人重利轻别离”。轻别离,是因为“线段型商业”通向遥远的方向。交易对手越遥远,商人的价值越大。
但是,为了通向远方,商人出发一次,就要在路上花上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不“轻别离”不行,否则就赚不到钱。
线段型商业,是一种由“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构成的交易结构。
网络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线段型商业”。交易成本低的地方,最先被连接。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进化,因为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那么,在线段型商业中,商人们依靠什么,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阻力,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获利呢?
依靠:信息博弈。
下一讲,我们来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依然有不少行业,处于“线段型商业”文明时代。比如批发业,层层加价,每个人都没赚到多少钱,但是到了消费者手上,就已经贵得离谱。你觉得这背后,有什么商业机遇?
知识框架图
13. 信息博弈:你懂得讨价还价,我懂得货比三家
正文
上一讲,你知道了什么是线段型商业,这讲我们看看线段型商业怎么克服信息不对称,下一讲看它怎么克服信用不传递。
只要有交易,就会有买卖双方。只要有买卖双方,就会有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在线段型商业,一个点连一个点的特征下被放大了。
比如,我怎么知道你说最便宜,是不是真的最便宜?我怎么知道你说大家都抢疯了,就真的是有人抢?我怎么知道你说最后三天清仓大甩卖,就真的是只卖最后三天?我只和你有连接,其他的一无所知。
这就是线段型商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那怎么办呢?
在线段型商业时代,商人们“发明”了一种办法,克服这种信息不对称,那就是:博弈。单次博弈、多次博弈、一段段首尾相连的博弈,同样延伸到远方,降低整个交易链条的交易成本。
今天,我们来讲“线段型商业”时代的“信息博弈”方法,是因为其中很多办法延续至今,我们习以为常,但依然非常有用,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讨价还价。
1999年12月,在大学毕业一年半之后,我从北京到上海,加入微软。
12月已经是冬天,上海的冬天天气很冷。我下了班后,赶去南京东路步行街的第一百货,想买件羽绒服。我看中了一件羽绒服,卖家是一个上海本地的老阿姨。我问羽绒服多少钱,老阿姨说要800元。
我说:“太贵了。你看我就是一个穷学生,哪里买得起啊。便宜点,便宜点我就立刻买走了。”
我开始卖萌。
老阿姨看了看我,用非常慈祥而温暖的声音说:“唉,算了算了,今天最后一单生意了,那就600元吧。”
这就是“讨价还价”。
我不知道老阿姨的底价是多少。但是我把800元的价格,还到了600元,降低了200元的“交易成本”。
讨价还价,是一种“信息博弈”。
我为降低了自己的交易成本,欣喜若狂。老阿姨说,去后面仓库里帮我拿一件新的。我就在那里晃着等。
这时候,我看到柜台上摊着一个本子。
都怪我。我不该看这个本子的。看了之后,我就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知道,售货员每天要卖不少衣服,每件衣服价格都不一样,如果不记账,晚上根本不记得收了多少钱。我来的时候,这个老阿姨正在本子上记账。
那这个本子上写着什么呢?
我买的这款羽绒服,下午500元卖掉一件,上午350元卖掉一件。而我的价格是多少来着?600元!
现在,我们用商业的逻辑,复盘一下这件事。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讨价还价这件事存在?因为“信息不对称”。
我进商场之前,有一个最高心理价位,比如600元。而老阿姨呢?她也有一个最低心理价位,比如300元。我不知道老阿姨的最低价位,老阿姨也不知道我的最高价位。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然后,我就开始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的本质,是用“信息博弈”的方式,克服信息不对称。
经过一轮博弈,我们最终会在最低价(300元)和最高价(600元)之间,找到一个双方认可的成交价。找到那个点,交易就能完成。
具体在哪个点成交,就涉及到两个经济学概念: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如果这件羽绒服是550元成交的,那么我就拿走了(600元–550元=)5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她拿走了(550元–300元=)250元的生产者剩余。这说明,她的“讨价”的能力更强。
假如最后我们是320元成交,那么我的消费者剩余是(600元–320元=)280元,她的生产者剩余就是(320元–300元=)20元。这说明,我的“还价”的能力更强。
讨价还价,是线段型商业文明中的每一个交易线段上,用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小交易成本的重要方法。
不过显然,在这场信息博弈中,这位老阿姨是当之无愧的胜利方。我学艺不精,怪不得别人,愿赌服输。
但是,不怕,一招不行,还有一招。我还有一招“独门秘籍”,常常帮我在“信息博弈”中获胜。
那就是:跟着一个老人家下单。为什么?因为老人家“讨价还价”、信息博弈的能力,常常比我高好几个数量级。
老人家和卖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非常精彩。最后,卖家说:算了算了,怕了你了,就187块吧。
这时候我会说:给我也来一个……
这就是我利用他们之间的“信息博弈”,来降低我的交易成本的方法。是不是很机智?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商家继续升级“信息博弈”。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电视剧,在某个古代集市上,一位茶商正在和一位买家讨价还价。但是,他们不是用嘴讨价还价,而是用手。
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用大袖子盖着,然后在袖子里比划。
他比划说,30两银子行不行?你比划说30两太贵,15两可以买。他比划说不行不行,要亏的,最少20两。最后,你们俩19两成交。
你们俩银货两讫,成交走人。但是,我完全不知道你们俩惊心动魄的“信息博弈”的最终价格,是多少。
你们的成交价这个信息,对我这个旁观者来说,依然是不对称的。这样,他依然可以用他高超的谈判技巧,和我来一次全新的“信息博弈”,从我这里赚走比你更多的钱。
真是斗智斗勇啊。
那我就没有办法,战胜这个新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了吗?
当然不是,我还可以“货比三家”。
我讨价还价的能力,确实技不如人。但没事。你说多少钱?600元?好的,谢谢你,我再去旁边那家看一看,一会儿再回来。
你只要把这句话说出来,老阿姨可能就会说:壮士留步!500元,现在就拿走。
你这时候,要坚定地离开去下一家看。旁边的商场,这件羽绒服卖多少钱?400元?果然便宜。再去看看另一家,700元?
这时你应该干什么?回到第二家商场,用400元买走这件羽绒服。
这就叫“货比三家”。
因为卖家通常掌握的有效信息更多,所以讨价还价时,卖家占有更大的优势。这就是“买家没有卖家精”“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
但是,面对这样的“信息劣势”,也就是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买家也有自己的杀手锏——货比三家。
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这些都是买家,通过“信息博弈”来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在线段型商业文明中,作为买家的中间节点,必须熟练运用这些“信息博弈”的手段,消灭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才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节点。
什么是信息博弈?
信息博弈,就是通过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等等方法,消灭每个交易线段上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商人在线段型商业中,扮演了“中间节点”的重要角色。这些中间节点想要不可替代,必须利用信息博弈,成为把商业延伸到远方的,成本最低的交易节点。
了解和学习“线段型商业”的“信息博弈”方法,依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线段型商业依然遍布在我们的周围。当我们还无法改造它们的时候,我们要与它们共处。
在现代,把“信息博弈”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场合,就是:谈判桌。你不练习“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这些冷兵器,就很难从这场近距离肉搏中,全身而退。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这一讲我们说了,在线段型商业文明中,商人们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下一讲我们说,他们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除了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这些之外,你还见识过哪些降低交易成本的“信息博弈”的手段吗?它们怎么用?
知识框架图
14. 信用中介:神秘莫测的黑市中间人VS德高望重的乡绅
正文
上一讲我们说了,在线段型商业这种“首尾相连,承上启下”的交易结构中,商人们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这一讲我们说,他们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
什么叫“信用不传递”?
信用不传递,就是离我越远的人我越不信任。
买家和卖家,已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打算交易,但因为彼此不熟悉,没有“信任”,总怕对方会背弃承诺,走不出最后一步。怎么办?
这时,找一个彼此都信任的中间人,也就是“信用中介”,是关键的临门一脚。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惊天神盗”,刚刚偷了一幅在拍卖行成交价100万美元的名画。你想赶快把这幅画偷偷在“黑市”上卖了赚钱。请问,你觉得这幅画能卖多少钱?
100万?80万?至少50万吧?
错。黑市上的成交价,大概会在5万以下,也就是原价的5%不到。
啊?5%都不到,那“惊天神盗”,不就是个体力活,赚个辛苦钱吗?为什么啊?
因为“信用不传递”。
上次拍卖会,有个富商非常喜欢这幅画,想用90万买,没买到。你现在偷了这幅画。那么请问,你敢不敢直接去找这个富商,说我给你打个折,50万卖给你?
你不敢,因为不信任。你怎么知道他会不会断然拒绝,然后报警?
反过来说,你猜那位富商如果真想买,不报警,他敢不敢买?也不敢。
为什么?也是因为“信用不传递”。
1911年,卢浮宫的一个工作人员藏在储藏室里,在闭馆后偷走了著名的《蒙娜丽莎》。对的,就是那幅你知道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
还好,1913年,这幅世界顶级名画被追回。所以,整整100年后的2013年,我才有幸在卢浮宫一睹真容。
但是,最狗血的事情来了。
1932年,一份笔录揭示了偷画的真正幕后主使:瓦尔菲尔诺。
瓦尔菲尔诺坦承,他是策划了偷画。但他偷画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卖画,而只是让《蒙娜丽莎》在全世界人的眼皮底下消失,然后,他就可以做一件你怎么都想象不到的事情。
什么事?
他可以拿着自己画的《蒙娜丽莎》伪作,悄悄地去找富商们,说:这是我刚刚偷出来的《蒙娜丽莎》,太珍贵了,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了,要不要买?要不要买?全世界就这一幅。
富商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从瓦尔菲尔诺手上买下了《蒙娜丽莎》的伪作。
富商们很兴奋,但因为这是“赃物”,他们无法拿去鉴定。因此,瓦尔菲尔诺这个“旷世奇才”,把伪造的《蒙娜丽莎》当作真迹,卖给了一个又一个窥视《蒙娜丽莎》已久的富豪。
最后,瓦尔菲尔诺一共卖出去了多少份伪作呢?6份!
这件事被披露出来后,整个世界更加震惊了。而那6个吃了天大的亏的富商们,也只能把苦果往肚子里咽。
所以,你猜,富商们还敢不敢从“惊天神盗”手上买失窃的名画?
不敢。因为不信任。
富商不信任神偷,神偷不信任富商。他们之间的交易,遭遇了“信用不传递”的阻力。
怎么办?
要促成这段交易,他们之间,需要一个“信用中介”。这个信用中介,就是“黑市中间人”。
什么是“黑市中间人”?
黑市中间人,就是在黑市交易中,双方都信任的人。黑市中间人的信用值,通常非常之高。他们甚至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用。因为黑市是被严厉打击的地下市场,如果中间人的信用值不高,最后产生矛盾,交易各方又无法诉诸法律来解决纠纷,讨回“公道”,大家就不会放心通过他来交易。
现在,收藏家只敢从黑市中间人手中买画,神偷也只敢把画卖给黑市中间人。黑市中间人,成为了“线段型商业”这个交易结构中“无法取代的关键节点”。没有他,这个交易链条就是断的,买卖无法完成。
所以,你觉得他会收多少钱?
95%!
因为这中间的大部分价值,不是偷画的价值。偷画是个体力活。这中间大部分的价值,是成为非常值得信任的“信用中介”的价值,这个是脑力活。
什么是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就是我不信任你,你不信任我,但是我们都信任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机构)。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于是就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借”给双方,完成交易。
信用中介,是在线段型商业时代,克服信用不传递的阻力,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方法。
我再举个例子。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A向B借2000元钱,说当路费出去打工,半年后回来,连本带息还2200元。我拿我家的牛做抵押。还不上钱,牛就不要了。
半年后,A回来了,身无分文。B问怎么回事。A说钱是挣到了,但老板说要1个月后才能打到账上。
B觉得A在说谎,一下子就慌了,说2200元我不要了,牛我牵走。
这头牛是A家全部的生产工具。A说,你相信我,一个月之后,我给你2500元,不要把牛牵走。但B就是不答应。两人吵了起来。然后去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德高望重的“乡绅”那里去评理。
“德高”是指品德高尚,不会骗人;“望重”是指威望崇高,说话算数。“德高望重”这四个字,其实就意味着有“信用”。
乡绅听完了整件事,说:“明白了。我是看着A从小长大的,我相信他。A你就写张借条给B,说清楚一个月后,你会还给他2500元。怎么还,在哪里还,都写清楚。”
然后转身对B说:“A已经答应多给利息了。你相信我吗?如果你相信我,就等一个月后再去要钱。再让他给你多送两篮子鸡蛋,可以吗?”
这时候,乡绅把自己的信用“借”给了A,用来打消B的疑虑,促成交易。
乡绅这种天然形成的“信用中介”,是在线段型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的用来克服“信用不传递”这个阻力的工具。
最后A和B,顺利地完成了交易。
什么叫“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就是我不信任你,你不信任我,但是我们都信任另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这个人,于是就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借”给双方,完成交易。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文明的第一次重大的进化。
在线段型商业中,一种既不是生产节点,也不是消费节点,仅仅是来帮助生产节点、消费节点完成交易的中间节点出现了。
这种中间节点,就是商人。
商人看上去是以自带“交易成本”的形式存在。所以,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中间商赚差价”“空手套白狼”,甚至是“投机倒把”。
但是,作为商人,我们自己要清楚,商人群体其实一直在通过“信息博弈”的方法战胜“信息不对称”,用“信用中介”的方法战胜“信用不传递”,然后像英雄一样,把商品从生产节点手中,接力式地传递到消费节点手中。
线段型商业,听上去已经很古老。但是,它依然是今天商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心型商业并存着。
学习信息博弈,和信用中介,这些线段型商业时代,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的手段,就是要与它共存,最后超越。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线段型商业,是完美的交易结构吗?显然不是。下一讲,我要给你讲比线段型商业更加激动人心的“中心型商业”。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身边有哪些还存在的线段型商业,你觉得里面有商机吗?
知识框架图
15. 中心型商业:为什么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纷纷被收购?
正文
线段型商业之后的下一个商业文明,叫:中心型商业。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用三讲分别来讨论:
- 1)什么是中心型商业?
- 2)中心型商业,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
- 3)中心型商业,又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
首先,什么是中心型商业?
随着连接手段的进步、网络密度的提高,越来越多首尾相连、承上启下的“线段型商业”的交易结构开始出现,并逐渐交错,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甚至“米字路口”。
当越来越多的“交易线段”纵横交错,商业世界开始出现一些10条线段、100条线段,甚至1000条线段同时交错的“超级节点”。比如,罗马。你一定听说过一句话,叫作“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如,武汉。你也一定听说过武汉“九省通衢”的美称。
“超级节点”的价值,远超任何一个普通“交易节点”。因为在一个普通的交易节点,你只能和一个人交易。但是在超级节点,你可以和10个人、100个人,甚至1000个人交易。
从北京去广州的人,在武汉歇脚。然后和全国各地的商人一聊天,发现杭州和长沙能出更高的价。于是,北京商人改变了交易“线段”,不送广州了,而是把货送去杭州和长沙。
于是,全国各地的商人停在武汉,和不断聚集来的商人们“讨价还价”“跟随出价”“货比三家”。武汉,成为了一个“交易中心”。交易所创造的价值,逐渐沉淀在武汉,武汉因此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还记得我在前面说到的大理吗?
在公元8~13世纪,大理之所以能成为东南亚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因为它有意或者无意地因其“超级节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交易中心”。
陆运时代的罗马如此,大理如此,武汉如此;海运时代的香港如此,天津如此,上海也如此。
当若干“线段型商业”彼此交错时,中心型商业开始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这场火山爆发,最开始可能只是你们家门口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震感。然后蔓延开来,直到山崩地裂。
我们来看看,中心型商业是如何从“小区级中心”,扩大到“城市级中心”,再扩大到“全国级中心”,最后扩大到“全球级中心”的。
我很小的时候,在家做作业时,偶尔会听到窗外传来一声清亮的吆喝,“麦芽——糖——”。我欣喜若狂,拿着我好不容易存的那一点点零钱,冲到门前,买一块麦芽糖,吃个好几天。
有时候,在门口叫卖的不是麦芽糖,而是“糖芋——苗——”,我一样会欣喜若狂,这我也喜欢吃。
现在用你的商业思维想一下,这样走街串巷的效率多低啊。比如那个卖麦芽糖的小贩,他就是把麦芽糖的生产节点,和我这样的消费节点连接起来的中间节点。这个节点,只能连接这一种产品供需链条上的双方,是“线段型商业”。
但是,如果他的担子里,除了麦芽糖,还有糖芋苗呢?这时候,他就成为一个“十字节点”,连接两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小贩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进一步,如果他的担子里,除了麦芽糖和糖芋苗,还有雪糕和糖葫芦呢?这时候,他就成为一个“米字节点”,连接四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小贩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这时候,小贩的交易结构,正在从“线段型商业”过渡到“中心型商业”。
一个卖很多东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就叫“卖货郎”。然后,他卖的东西越来越多,背不动了怎么办?卖货郎就进化成了我们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
夫妻老婆店,是一种典型的小区级中心。
我从批发市场采购几千种货品,面对街坊几百户人家。A户人家和1号货品的连接,B户人家和2号货品的连接,C户人家和3号货品的连接,都可以在我这个小小的夫妻老婆店里完成。
我和我老婆分工协作。我的工作是去批发市场进货,也就是对接货品一端的几千个连接。我老婆的工作,就是守在店里卖货,也就是对接街坊一端的几百户人家。
我的小店,就成为了我们小区的一个超级节点、交易中心。
但是后来,很多夫妻老婆店都关了。因为沃尔玛这样的“城市级中心”。
我们在前面,讲过沃尔玛崛起的故事。
一家沃尔玛,大约有10万个以上的SKU,每天能接待2万~3万顾客。而一家夫妻老婆店,只有几千个(我怀疑都不到)SKU,接待几十、上百个客户。沃尔玛是比夫妻老婆店要超级得多的超级节点。
沃尔玛在中国的营收,以远超当时零售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在增长。
一种模式的增长,如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那一定是因为交易结构的改变。一些交易节点的超额增长,一定是因为另外一些交易节点的超额下滑。
换句话说,沃尔玛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夫妻老婆店手里“抢”来的。一家大超市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夫妻老婆店的消亡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商业世界,正在从零散走向集中,从小区级中心走向城市级中心。
真正的进步,都是创造性破坏。你可以同情,但是无法挽救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模式。
再然后呢?再然后出现了“万能的淘宝”。
有一次,我突然想给我的布艺沙发买一个用来放茶杯的扶手。每家沙发扶手的宽度都不一样,我想要是能买到一个大小可调的,就像古代竹简一样的杯托扶手就好了。然后,我输入几个关键词,在淘宝上搜索我想象出来的“杯托扶手”。
居然被我找到了!
万能的淘宝!你能想象的一切东西,几乎都能买到。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比沃尔玛,又要大得多的超级节点。
截止到2019年8月的数据显示,淘宝大约连接了左手7.55亿用户和右手11亿的商品。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沃尔玛们”手里“抢”来的。一家大电商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大型超市的消亡为前提的。
过去几年,家乐福被收购,麦德龙被收购,大润发被收购。无数人唏嘘不已。但其背后,本质是商业世界,正在继续从集中走向更加集中,从城市级中心走向全国级中心。
那么,全国级中心还会继续集中吗?如果会,还能集中到哪里去呢?
2019年,Mob研究院发表了一份《85、95、00后人群洞察白皮书》,调查显示,95后和00后最喜欢的购物场景,居然是跨境电商!
我2000年第一次去美国,当时有很多小伙伴托我买微软鼠标带回来,好用。后来呢?大家托我带商场专柜的化妆品。再然后呢?去奥特莱斯买衣服、鞋子、箱包。再然后呢?去Costco(好市多)买鱼油、褪黑素、钙片。每次回国都会人肉带很多东西,大多是帮朋友买的。
为什么?出趟国不容易。
现在呢?现在95后、00后(也就是20~25岁)的小朋友们,躺在自家的沙发上,就能完成这一切。
在互联网(信息流)、支付手段(资金流)和跨境运输(物流)的帮助下,全球几十亿人正在逐渐聚向一个“全球级中心”买东西。
这个地方会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或者是其它?
什么是中心型商业?
当越来越多的“交易线段”开始在同一个节点交错时,商业世界开始出现一些10条线段、100条线段,甚至1000条线段同时交错的“超级节点”,并形成交易中心。这就是中心型商业。
集中的效率,高于分散。中心型商业的效率,高于线段型商业。因为在一个普通的交易节点,你只能和一个人交易。但是在超级节点,你可以和10个人、100个人,甚至1000个人交易。
所以,你正在看到一场,从小区级中心,到城市级中心,到全国级中心,到全球级中心,蓄势已久、喷薄而出的火山爆发。
当今商业,你所看到一切惊心动魄的恢宏叙事,其实都是这个“中心化”的喷发过程。冷却下来后,是京东、阿里、eBay、亚马逊,等等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希望其中有一座,会是你。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在恢宏的中心型商业文明中,人们是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阻力,降低交易成本的呢?我们下一讲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如果全球型中心注定要出现,你觉得它会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或者是其它?为什么?
知识框架图
16. 超级节点:让人成为信息、商品和一切的中心
正文
在商业世界,从线段型商业进化到中心型商业,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在“线段型商业文明”,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是靠“信息博弈”这件冷兵器。那么,在“中心型商业文明”,靠什么呢?
靠那些,把10条、100条,甚至1000条交易线段,同时交错而成的“超级节点”。
超级节点,就是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的机关枪。
超级节点,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
我举三个例子:信息的超级节点、商品的超级节点,和人的超级节点,并带你看看它们机关枪式的威力。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投广告,你会把广告投给谁?
当然投给央视。央视,可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啊。多少公司靠央视的广告,从默默无闻,到一炮而红,享誉天下。
但是,2013年,央视这个“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的广告,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超过了。
这一年,央视全年的广告收入不到280亿元,但是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达到 319亿元。
这家公司就是百度。
不懂什么叫“波粒二象性”,立刻百度一下。听说华为推出新产品了?是什么?立刻百度一下。把东北大米弄到上海,就卖我20元?成本到底多少钱?立刻百度一下。
搜索引擎本身,并不生产信息。百度的口号是“连接人和信息”。它只是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的“超级节点”。
那么,这个超级节点,有多超级呢?
它一边连接着几十亿的网页(也就是信息),另外一边连接几亿的用户。让大家,可以在零点零几秒内,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但更重要的是,用户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输入的关键字,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需求。搜“最新款手机”,可能是上一款手机摔坏了。搜“怎么做蛋糕”,就有大概率最近买烤箱。
这就有意思了。既然需求就写在“超级节点”上,那么,品牌商能不能不通过央视,直接在百度上,向有需求的用户,推广产品呢?
这就是“上下文相关广告”,也就是与内容匹配的网络广告。它成为了“信息超级节点”这个商业模式的盈利点。
今天,百度一年的营收,大约是700多亿元人民币。而发明上下文相关广告的谷歌,一年的广告收入,已达1000亿美金。
这就是“信息的超级节点”。
还记得在线段型商业中,我的绝杀“货比三家”吗?
老阿姨卖给我的羽绒服是600元,旁边那家400元,另外一家700元。然后,我在第二家店,花400元买下了同款羽绒服。这就是“货比三家”。
但是,商业的世界,真的必须“货比三家”吗?
我开车去买羽绒服,车停在红绿灯路口。原来那里有一个巨大的指示牌,显示A商场、B商场、C商场分别有多少停车位。
但是现在科技进步了,它不显示停车位了。它拍了一下我的车牌,知道我是谁,接着分析了一下我的社交网络数据,发现我想买一件羽绒服。
然后指示牌上显示:你要买的这件羽绒服,在A商场600元,B商场400元,C商场700元。
你猜这时候我会怎么办?
当然是直接把车开到B商场,买那件400元的走人。
你可能会想,不会吧?真要是有了这个指示牌,那还怎么做生意啊!不可能真有吧?
其实现在这块“指示牌”已经有了。
你在天猫上点一个按钮:按价格排序。几千、几万个商家,在你面前列队。你看,这是不是就是交通路口的那块指示牌?
阿里巴巴这个超级节点,减小了商品价格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人说,阿里巴巴在吸血,京东在吸血,拼多多在吸血。但是,它们吸走的并不是血,而是在中心型商业时代,继续依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妄念。
但是,这只是商品的超级中心,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第一步。
最早在网上能卖什么?卖书。
为什么?因为作出买书的决策非常简单,知道一本书的书名、作者、目录、内容简介,以及价格,就可以买了。这些都是文字信息。信息量很小。
后来网速快了,可以传图片了。这时候,可以卖什么?可以卖衣服。
图片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慵懒的气质、宽松的剪裁、后现代的图案,用文字是讲不清楚的,但图片可以。
文字、图片之后呢?是短视频。
2019年底,我参加抖音主办的一次活动,主持一个论坛。“顾家家居”的一位新媒体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和抖音做的一次合作。那次合作,促成了大约23亿元的销售额,其中7亿元在线上完成。这7亿元中,平均客单价6000元,最高达7万多元。
你看一段文字,能直接下单7万元买家具吗?几乎不可能。看图片呢?还是很难。这样高单价的复杂商品,你可能还是想去现场试一试。但是,现在短视频提供的高密度信息,让很多人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打破了。
文字对称的信息量,可以用来买书,几十块钱;图片对称的信息量,可以用来买衣服,几百块钱;短视频对称的信息量,可以用来买家具,几千块钱。
“顺势而为”的企业家,总是想如何通过消灭信息不对称赚钱;“反清复明”的企业家,总是想如何回到过去的信息不对称时代赚钱。
搜索引擎,解决了人与信息的不对称;电商平台,解决了人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呢?
过去如果有个朋友A,想托你介绍认识一下你的另一位朋友B,你怎么做?
你可能会说:没问题,小事一桩。这样吧,我约一下时间,这周五下班后正好我有时间,我攒个局,叫上你们俩一起来吧?
他非常感激,你也很高兴。那天晚上,你们相谈甚欢。
但是今天,有个朋友A,想托你介绍认识一下你的另一位朋友B,你怎么做?
你可能会说:稍等啊,我拉个群。然后在群里说:两个都是我好朋友,你们自己“勾兑”啊,我先去忙了。
你连接两个人的效率大大增加,即便其中一个朋友正好在国外,而另一个朋友还在海南休假。
有一次,一位创业的朋友来找我,请我出出主意。她的产品很适合在小米平台销售。她的一位朋友帮忙对接了小米。对接完告诉她,这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小米也很期待。但是,他说用自己的“连接”价值,换一些股份。
我这位朋友问我,这些股份要不要给呢?
我当时就震惊了,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用“信息不对称”换股份!
我说,如果你需要,我马上就拉个群,介绍你认识小米那个部门的负责人。我不要股份。对你有利,对小米也有利,为什么不做呢?很快,她的产品在小米众筹上线,并完成众筹目标的百分之几千。
在几亿人都连在一个超级节点上的时候,靠“我认识谁,而你不认识”来赚钱,已经越来越不可行了。
中心型商业,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的方法,是依靠“超级节点”这挺机关枪,极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互联网出现之后,超级中心井喷。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即时通信,都是这样的超级中心。商业世界,进入一场消灭信息不对称的狂欢。
多少人在这场狂欢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中间,有你吗?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聊聊中心型商业文明,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中心型商业时代,有其他不依靠互联网的“超级中心”吗?比如呢?
知识框架图
17. 信用中心:信用的中心,就是财富的中心
正文
在“线段型商业”文明,战胜“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是靠“信用中介”这件冷兵器。
但是黑市中间人和乡绅这种“信用中介”的存在,有个前提,就是他和交易双方都很熟。著名的“邓巴数”定律说,一个人能“很熟”的人数,不超过150人。
也就是说,150人,大约就是黑市中间人和乡绅的“信用半径”。
现在到了“中心型商业”时代,超级节点连接的人数可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亿,远远超出了黑市中间人和乡绅的信用半径。
那怎么办?超级节点为王的“中心型商业”文明,靠什么战胜“信用不传递”呢?靠另一挺机关枪:信用中心。
比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
我们先从银行开始讲起。
这门课的重点不是货币银行学,所以,我会从“中心型商业”文明的视角,拆解一下银行这种“信用中心”是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
回到乡绅的案例。
“A向B借钱”这件事情,拆解下来,其实有两个动作:
- 第一:A要这笔钱,这叫“借”;
- 第二:B给这笔钱,这叫“贷”。
A借入了钱。B贷出了钱。这两个行为同时发生。
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同时发生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拆开,一次借,一次贷,分别完成,不就提高了信用的时空半径吗?
这就是银行。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成立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现在,B来到阿姆斯特丹,把钱存进银行。B不知道谁需要钱(信息不对称),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信用不传递)。这就是“贷”。
然后,A也来到阿姆斯特丹,向银行借钱。A不知道钱是谁存的(信息不对称),也不需要那个谁信任他(信用不传递)。这就是“借”。
那银行干了什么呢?
银行用一套流程,给交易双方做“信用画像”。你家有没有房子可以抵押?你有没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把你们家的水电账单给我看看?等等,再查查你的个人征信记录。
就和商人把买卖拆开一样,银行把借贷拆开,通过大规模信用画像的方法,生生把自己做成了一个“信用的超级节点”,也就是:信用中心。
有了银行这个“信用中心”作为社会信用的基础设施,中心型商业才最终得以爆发式增长。
这种“信用中心”的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保险。
小王从小在乡村长大,家里很穷,家徒四壁,省吃俭用过生活。终于到了结婚的年龄,好不容易娶了同村的小艾。家里非常高兴,想摆30桌酒席庆祝,请全村人都来喝喜酒。
可是,家里没钱,怎么办?
凑份子。每家人来喝喜酒,都会给小王和小艾包个红包凑份子。
过段时间,小艾的好朋友小晴也要结婚了,也想请全村人吃饭,也摆了30桌酒席,也没钱。怎么办?
全村每家人去喝喜酒,也会给小晴包个红包凑份子。
这个包红包凑份子的行为本质是什么?
就是保险,就是“同质风险分担”,就是把那种发生概率特别小,但发生之后的影响非常大的风险,找一群人分担掉。
比如癌症,得癌症的概率很小,但患癌之后就影响太大了。再比如航空意外,也是概率小、危害大。比如结婚。
结婚,是一种典型的“发生概率特别小”(你一辈子结几次婚?),但是“发生之后的影响非常大”(要摆30桌酒席)的风险。
“一不小心”结婚了,大家都来帮我分担一下,江湖救急。你们家也有孩子吧?他们早晚要结婚的吧?下次,我也会帮你救急的。你甚至可以给它起个名字,比如叫“婚礼险”。
但是,你们公司同事结婚请你去,你会包红包,你隔壁公司的人结婚,不知道为什么也请你去,你会去吗?你会给他包红包吗?
估计多半不会去。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万一有一天你结婚了,他会不会也给你包红包。如果他不给,你不就“亏”了吗?你们俩之间,没有“天然信任”。
所以,“凑份子包红包”这件事情,虽然是很有效的民间“保险”,但是只能在熟人之间操作,无法用于大规模协作。
天然信用,只能用于解决熟人之间的小问题。
那怎么办?
这时候,有一家机构站出来了,说,我是保险公司,大家相信我,我有牌照,还交了一笔钱给银保监会,跑不了。
现在我设计了一套方案,你们只要每人交给我一点点钱,一旦患了癌症,我就赔给你一大笔钱。可能很快,就有上百万人交了保费。
你可能知道,真的不幸的癌症患者,他得到的赔付,其实是从另外99.9999万人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但是,这100万人需要彼此认识,彼此之间有“天然信任”吗?他们需要担心其他人不守信用吗?
不需要。
因为这时候,保险公司承担了“信用中心”的职能。
保险公司作为一个超级节点的存在,把“投保”和“理赔”两个行为拆开,成为“信用中心”,为“中心型商业”时代需要大规模陌生人参与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设施。
银行是资金的交易中心,保险是风险的交易中心。那么证券公司呢?
证券公司就是权益的交易中心。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
还是荷兰。为什么?因为荷兰很早就是一个通过海洋进行全球贸易的国家,一度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就是当时全球最重要的交易中心。
为了克服“交易中心”遇到的“信用不传递”的阻力,荷兰人一口气发明了银行、股票和证券交易所。
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有能力,但是没钱;一些有钱的人想开公司,但是不会管理。怎么办?
通过“股票”的方式,拆分“经营权”和“所有权”。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改革开放后,人们没少听这句话,但这是荷兰人在400多年前发明的。
可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后,股东和经理彼此不信任,甚至彼此不认识,没有天然信任,股东总是担心经理贪污自己的钱,经理总是觉得股东不懂装懂瞎指挥,怎么办呢?
1609年,荷兰人成立证券交易所,并开始制定、完善一系列的“上市规则”。今天的证券交易所,已经有非常详尽的信用机制了。比如,禁止内幕交易,每季度披露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有了这些之后,股东(或者说股民)其实完全不用认识,也不用“信任”某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就可以用钱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只要他相信这个证券交易所。
股票,是股东的权益凭证。证券交易所和与之伴生的证券公司,因此就成为“第三方的、中心化的信用中介”,成为权益的“信用中心”。
资金、风险、权益,都是信用的外衣。在中心型商业时代,我们要感谢这些机构,也就是统称的金融体系,端起“信用中心”的机关枪,挑战“信用不传递”的恶龙,降低交易成本。
银行是资金的信用中心,保险是风险的信用中心,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是权益的信用中心。
金融永不眠。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中心型商业文明,和线段型商业文明交织在一起,同时共生,但此消彼长。线段型商业的消,也就是中心型商业的长,构成了商业的侏罗纪时代,像大片一样精彩。
但是,中心型商业文明,会是商业文明的终极形态吗?恐怕不是。我们下一模块,开始把眼光从“商业从哪里来”,望向“商业到哪里去”,望向商业的未来。
因为你的机会,在未来。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现在很热门的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是中心型商业的“信用中心”吗?
知识框架图
18. 去中心型商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文
听过了线段型商业和中心型商业,那么我们正处在什么位置,以及将要走向哪里呢?这一新模块,我们开始把眼光望向未来,眺望商业正打算绝尘而去的方向:去中心型商业。
去中心型商业就是:我在我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你在你的小圈子里如痴如醉。我们不再必须围绕同一个超级节点,完成交易。曾经的中心,被分散,被弱化。
有同学问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效的连接,带来了“中心”,这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更加多、更加高效的连接,又会去掉这个中心,带来“去中心”呢?这有点让人费解啊。
其实,这是个数学问题,并不难理解。还记得,我举的“电视机”的例子吗?
以前村里都没有电视,只有你家有,你就成了街坊邻居的“超级节点”。后来电视越来越普及,一些人回家看电视了,你这个“超级节点”的重要性就变得越来越弱。这就是“去中心”。
还是不能理解?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你用迅雷下载过电影吗?通过迅雷下载的电影,并不是存在迅雷的服务器这个“中心”上的,而是存在无数人的电脑上。迅雷只是维护了一张列表,上面记录着:谁的电脑上有哪部电影。
当你的电脑要下载一部电影时,会自动查一下这张列表,发现30人的电脑上都有这部电影,于是就和这些电脑直接连接。迅雷这个“中心”被绕过去了。你在这些电脑上各自下载一些片段,最后拼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这就是迅雷的:P2P下载。
没错,你听到了一个挺敏感的词:P2P。到底什么是“P2P”?
P2P的本质,不是网络借贷,不是网络借贷,不是网络借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P2P,英文是“Peer to Peer”。Peer,是“平级”的意思。Peer to Peer,也就是平级对平级,直接连接,所以又叫“对等网络”。P2P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心型商业之后,一个叫“去中心型商业”的未来,正在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招手。
去中心,真的能成为商业文明吗?它真的可以比中心型商业文明,更有效率吗?
我再举个例子。
还记得“信用中介”那一课里,“凑份子包红包”的案例吗?
“凑份子包红包”,这是在“线段型商业”时代,用“熟人之间的信用”,解决“同质风险分担”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是,无法在大规模陌生人之间使用。
还记得“信用中心”那一课里,“保险公司”的案例吗?
“保险公司”,这是在“中心型商业”时代,用“信用的超级节点”,解决“同质风险分担”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是,交易成本依然不低。
那么,在“去中心型商业”时代,有没有更有效率的办法呢?
也许真有。
现在因为空气、水、食物的问题,癌症发病率上升了。怎么办?买一份大病保险。但除了买保险,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我的一位朋友,张马丁,给出了一个办法。
他说,我在网上召集3万个人,你们每个人只要承诺,万一我们当中有人得了癌症,愿意给这个不幸的人捐10块钱,你就是这3万人之一了。这样,万一你得了癌症(最好不要),大家也会同样把钱捐给你。
这就是一个互助的“对等网络”。
但是我有个条件,你们作出承诺的一年后才能接受捐赠。为什么?因为有很多人太“聪明”了,他们会在得了癌症之后,再“承诺”帮助别人,这对其他人不公平。
一年后,大家都通过了观察期。这时,真的有个不幸的人得了癌症。请你把诊断记录发在网上,供这3万人在有限范围内查看。
这3万人数量已经很大了,他们中有些人是医生,看得懂这个记录;甚至有些好心人,可能会上门去看望他。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后如果无人提出异议,说明你们认可这个人真得了癌症。那么,请你直接给这个不幸的人账户里打10块钱。
请问,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不会给这个不幸的人打10块钱?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会的。为什么?第一当然是因为你有爱心。但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你希望你自己能够持续受到保障。不捐这10元钱,你就会被取消被保障的资格。
最终这个不幸的人可以拿到多少钱呢?3万人,每人10元钱,一共30万元。然后,30万元拿去治病,这个平台再次进入等待下一个人的阶段。
请问,从金融的角度看,这个平台听上去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保险。一个没有通过保险公司这个“中心”,而是在一个“对等网络”中完成的互助保险。
这不是又回到了“凑份子包红包”的逻辑了吗?
是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线段型商业时代,凑份子包红包是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中心型商业时代,保险公司是集中的“同质风险分担”;去中心型商业时代,互助保险又回到了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
为什么?因为在更高效的连接下,分散的“同质风险分担”,开始表现出比集中效率更高的一面。
一家保险公司运行,如果同样收30万元保费,你觉得,它最终有可能拿出多少钱的总量,赔付给那些不幸的人呢?这就叫“赔付率”。
我曾经给一本关于保险的专业书籍写过推荐序。它给了我一个数据:2005年,中国保险的赔付率(赔款和给付款总数除以总收入)是22.985%。2008年是30.366%,2013年是36.075%。
那么,去中心化时代的互助保险呢?
阿里后来推出了和“抗癌公社”非常类似的“相互宝”。收33万元,赔30万元。其赔付率高达91%。
相互宝立刻引起了一些“中心型保险”的攻击。
但是,2019年4月,在中国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上,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透露,中国非寿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40%,人身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20%。而网络互助行业的管理费用,基本保持在8%到10%之间。
8%~10% VS 20%~40%。这就是去中心型商业时代,“去中心型商业”,相对于“中心型商业”的效率。
可是,难道阿里,不依然是那个隐藏在相互宝这个“去中心”背后的“中心”吗?
是的。就像中心型商业,其实也是建立在无数线段之上一样;去中心型商业,也是建立在很多被“基础设施化”的中心之上。
百度、阿里、腾讯,都是超级中心。但是,它们的背后,其实有个更大的中心,那就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曾经无比耀眼夺目,因为它太重要、太不可或缺了,已经慢慢从大树,变成了土壤,被基础设施化了。
当这一代的互联网巨头也被“基础设施化”之后,更上一层的“去中心型商业”,也许才会正式到来。
什么是“去中心型商业”?
网络密度增加,带来了中心;但是网络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又会消灭中心。
因为连接效率提升,网络密度增加,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一个“中心”,就能在一个“平级对平级”的“对等网络”里,更高效地完成交易。
这就是“去中心型商业”。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我们一直在说,所有伟大的机会,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下一讲,我们分享那些最早抓住趋势的公司,是如何成功的。下一讲,我带你往身边看,哪些人在你还没有关注的跑道上,已经悄悄撒腿跑了半圈?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原始商业社会,也是没有中心的,那你觉得,它和去中心型商业文明,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知识框架图
19. 信息对等: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中心
正文
当网络密度增加到,跨越集中,重新分散,悄悄出现“P2P对等网络”时,商人们,如何战胜交易节点(P)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并创造巨大的机会呢?
面对未来,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谦逊,这样才能不被打脸;面对未来,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激进,这样才能抓住机遇。
这一讲,我带你认识三个激进的抢跑者,带你看看在那些你可能还没有关注的跑道上,它们是如何利用“信息对等”的逻辑,悄悄跑出半圈的。
第一个抢跑者,是:Motif Investing。
Motif这个单词,是“组合/主题”的意思。
在Motif上,人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组合。每个组合,就是一揽子股票。网站不公布你这个组合的内容,比如哪几只股票,是什么配比等。它公布这个组合创立之后,相对于大盘的走势。
曾经有位太阳能行业的从业者,做了个太阳能行业的Motif,连续几周跑赢了标普。其他投资者一看,这个组合不错啊,我要买这个组合的“配方”。然后,平台会从付费中分给创建者1美元。
你可能会想:啊,才1美元啊?我辛辛苦苦做出一个赚钱的组合,才赚1美元?
这个太阳能行业的从业者,并不是一个专职的金融从业者。他可能别的什么都不懂,就懂太阳能行业。他一个月的收入可能也就8000美元。如果这个组合非常赚钱,他一个月能多收入几千美元,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同一份“创建盈利组合的能力”,过去掌握在基金经理这样的中心化机构手上时,要通过资金杠杆,“批发”给投资人。但在Motif上,这份“创建盈利组合的能力”,今天被“零售了”。
基金经理们很聪明,很优秀,受过良好教育,有优秀的判断力。但是,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这些基金经理一样聪明,一样优秀,受过一样的教育,有一样判断力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坐在他们的位置上呢?
有,不但有,而且大有人在,因为位置总是稀缺的。Motif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优秀的,被“盈余”出来的“认知”收集起来,通过一个“P2P对等网络”直接提供给彼此,绕开了“基金经理”这个“中心”。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克莱·舍基有一本书,叫作《认知盈余》。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盈余出来的认知收集起来,用来创造价值,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件巨大的好事。
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的机遇,就是不羡慕一个太阳的光芒,而去收集满天繁星的智慧。
Motif被评为美国50家年度最具颠覆性的企业之一,排名第四。
第二个抢跑者,是:AngelList。
Angel的意思,是天使;List的意思,是清单。
我从微软离开后,创立了润米咨询。除了做商业咨询之外,我也是几家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
因为我是从科技公司出来的,身边有很多人创业。他们中有些人会来找我直接投资,有时候我就投一点。这就是天使投资。
投了之后,我就知道什么是“天使”了,很多钱血本无归。
你买个理财产品,就算亏了,还能剩个渣。可是股权投资,最后可能连渣都没有,只有那种坐过山车般的经历。
所以,在一级市场做股权投资,跟在二级市场买股票基金,完全不是一个风险量级。
反过来说,也因为这样,很多创业项目找不到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之间,很难找到彼此。
那能不能为他们彼此之间,建一个“对等网络”呢?
印度小伙Naval Ravikant在硅谷创立了AngelList。
作为创业者,我在AngelList上公布了自己的创业项目,说明自己打算怎么干,并且愿意出让8%的股份,换取20万美金的投资。你们谁愿意投给我?
哎呀,这个项目不错,但我没有20万美元,我投2万美元可以吗?可以,那你占0.8%。那2000美元呢?也可以,那就是0.08%。
这样,一群可能素不相识的人就把20万美元凑齐了,给了他们素不相识的创业者。
其中一位向AngelList请求投资的,和众多其他人一样名不见经传的创业者,叫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他来融资的项目,你可能听说过,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Uber。
在很多人心目中,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投资着最先进的互联网公司,但是这个行业自己却非常古老,神秘莫测。Naval说,这个行业本身,也需要被互联网改变。
AngelList消灭了项目的信息不对称,撕掉了风险投资的神秘感。因此,一个远在俄亥俄州的合格投资人,也可以直接看项目、投项目了。而过去,他们必须把自己的钱委托给一家中心化的风险投资机构。AngelList的直接匹配,让中心化的风险投资人感到了危机。
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的机遇,就是不神话那个英雄,而把武器交给每个普通人。
除了从Uber身上获得了上千倍的回报外,AngelList因为“信息对等”式的投资,被硅谷媒体评为“超越纳斯达克的下一代交易所。”
抗癌公社、相互宝,都是非常有趣的“P2P对等网络”试验。可是,这两个项目都是针对大病,尤其是癌症的。在“P2P对等网络”互助的对象,可不可以是别的事情,或者是任何事情呢?
2015年,新西兰成立了一家P2P保险公司:Peer Cover。它说:可以。
Peer Cover邀请用户成为“联合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可以根据Peer
Cover上的现有产品(比如手机险、葬礼险、车险等),创建自己的“赔偿团体”。每个人都能成为联合创始人,并且编写这个“赔偿团体”的条款,只要其他加入者同意。
比如,我这个赔偿团体,只保障手机掉到浴缸里的情况。这样,PeerCover上就出现了很多各不相同的小小的保险产品。这个赔偿团体,就成为独立于保险公司这个超级节点的一个“P2P对等网络”。
一个会员填写了索赔单,说自己的手机掉到浴缸里了,不是泳池,是浴缸,并上传了照片。这时,只要赔偿团队确认,并同意了这位会员的索赔,系统根据他们自己约定的条款进行支付。
更有趣的是,用户还可以随时加入和随时退出赔偿团队。如果退出时,这个“P2P对等网络”还没有发生索赔,甚至可以拿回全额。
这就是基于“P2P对等网络”的万物可保。只要有足够的人想投保同样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甚至猫猫狗狗都是可以的。
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当全球想投保“哈士奇”的人通过“P2P对等网络”聚在一起互助的时候,还有保险公司什么事。
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的机遇,就是不强求自上而下的秩序,而鼓励自下而上的涌现。
线段型商业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信息博弈”,中心型商业是“超级中心”,去中心型商业是“信息对等”。
什么是“信息对等”?信息对等,就是让信息在P2P对等网络中,在交易节点之间自由流动,而不是“滞留”在“中心”,从而战胜“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阻力,降低交易成本。
Motif Investing、Angel List、Peer Cover,那这样,它们不就变成下一个中心了么?是的。但它们明显会比曾经的超级中心要小,比曾经的超级中心要多。我们从一个太阳,正在走向满天繁星。这就是“去中心”。
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的机遇,就是不羡慕一个太阳的光芒,而去收集满天繁星的智慧;就是不神话那个英雄,而把武器交给每个普通人;就是不强求自上而下的秩序,而鼓励自下而上的涌现。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看看,“去中心型商业”战胜“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这里面还深藏着什么巨大机会。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听上去P2P对等网络,是一个挺有用的技术。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P2P借贷公司跑路呢?
到此,我们已经学习了看懂商业的两条线索:成本和连接。也回顾了线段型商业和中心型商业。
现在,你可以在留言区把自己行业的交易结构,用这两条线索拆解分析, 如果分析后还有自己没想明白的地方,也请你把自己的疑惑问出来。
我会在课程的结业直播里,对分析得好的同学进行点评,也会挑选典型问题,进行答疑。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分析和提问。
知识框架图
20. 信用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搭建的信用基础设施
正文
上一讲,我与你分享了在“去中心型商业”时代,Motif Investing、Angel List、Peer Cover,在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跑道上的,三位激进的“抢跑者”。
太阳的重要性,逐渐被繁星取代。
但是,在没有了太阳这个“信用中心”之后,繁星们,可以依靠什么全新的、更高效的武器,来战胜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呢?
信用科技。
这一讲,我继续与你分享,在战胜“信用不传递”这另一条跑道上的,另外三位抢跑者:利用大数据这项“信用科技”的InsuretheBox、Progressive,和利用人工智能这项“信用科技”的COIN。
先说InsuretheBox。
请问:车险应该怎么买才合理?
一辆车几乎不开,每年要交几千块钱保险费,你觉得合理吗?我觉得不合理。
保险的本质,是“同质风险分担”。我的车几乎不开,和每天开30公里上下班,所遇到的不是“同质风险”。
那车险应该怎么买呢?
现在的车险,是按照年来买的。这不合理。一年中,每个人上路的次数显然不同。不按年来买,那按天来买吗?也不合理,因为每天每个人上路的次数、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那应该按什么买呢?按公里数来买。开车距离多的人,就应该多交保费。所以,未来的车险,可能不是在电话里买,而是在加油站买:师傅,给我加200公里的油,顺便加200公里的保险。
问题来了,这个做法听上去很开脑洞,但我怎么知道每个人每天开多少公里呢?这就要依靠大数据了。
英国有家保险公司叫InsuretheBox。购买它家的保险,它就会在你的车里装一个OBD设备(On Board Diagnostic Device,车载诊断系统),检测你的行车数据,其中包括开了多少公里。
然后,InsuretheBox就可以这样卖保险了:这3000公里先充给你,拿去用,用完了再来充。如果你的行车记录非常好,每个季度我再送你一点里程作奖励。
可是为什么传统的保险公司不这么做呢?因为它们只掌握“社会统计数据”。上海每年会出多少起交通事故?65岁以上的老人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是多少?这就是社会统计数据。再厉害的精算师,基于社会统计数据,也得不出针对个人的最优保险定价。
可是,按公里数付费,也不合理吧?那些把车开到四叉路口,打着左转向灯却向右转的人,就应该多交钱吧?
没错。按照公里数付费还不够,每公里按照开车习惯定价,才是最合理的。
这就是“个性化的大数据”赋能的UBI车险(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用量的保险)。
有一天,我买车的原厂打电话给我:您的车险要到期了,在别人那里每年7000元的保险费,在我这里,2000元就够了。
为什么啊?因为我们原厂拥有数据。根据数据显示,您的开车习惯特别好,而且基本不开。
我一听特别高兴。赶快打电话给我一个朋友,他和我同一天在同一家4S店提的同一款车。我朋友听完后,也立刻打电话给车厂的客服,说我要买保险,就是刘润那个,2000元的那个。
客服小姑娘一查,说:对不起,您买的话有点贵,要1.2万元。
我朋友听完,一口鲜血喷在屏幕上:为什么啊?
她说:因为你经常漂移。
我朋友非常生气,说:那我不买还不行嘛。于是他继续在原来的保险公司买。
然后,渐渐地,那些开车习惯好,又不怎么开车的车主,会越来越多地被拥有“个性化大数据”的原厂拉走。那原来的保险公司呢?因为好用户都走了,它们只好提高保费,慢慢失去竞争力。
天啊。真可怕。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吗?
美国有家保险公司叫Progressive,它早已开始“每公里定价”。它的定价,基于三个数据。
第一,你平常与前车保持的距离。
这个数据,通过车载雷达和OBD设备可以记录。后车如果追尾前车,不管什么原因,后车全责。所以如果你习惯离前车太近,那保费必须要高一些。
第二,你每月踩急刹车的次数。
一个人什么时候才会踩急刹车?一定是遇到险情的时候。这次是刹住了,那下次呢?一个经常急刹车的人,嗯,保费也必须高一些。
第三,你每月凌晨4点开车的次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疲劳?凌晨3~4点。不管你是蹦迪回来,还是去上早班,这时候都特别容易出事故。所以,经常凌晨4点开车的,保费也必须再贵一些。
Progressive公司用三个简单的数据,为每个人的保险做了差异化定价。
信用,就是对风险的承诺。用个性化大数据这种“信用科技”,进行更加精准的风险定价,帮助优质节点降低交易成本。
当你有了“大数据”这项信用科技的新式武器后,去中心型商业,终于可以摆脱依赖社会统计数据的“信用中心”,散成满天星。
那人工智能呢?
美国有家公司叫COIN,它为摩根大通银行提供贷款合同审批服务。
你向银行借钱,银行要和你签合同。可是,根据你的情况,这合同怎么签,银行才能最大化地管控风险呢?
在中国,银行都有一个风控部门。这也是银行最重要的部门,负责审批贷款合同。在美国呢?美国一些银行(比如摩根大通)会外聘律师团队来做这件事。为此,每年摩根大通要采购36万小时的律师服务。在美国,律师服务是很贵的,所以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人”虽然创造财富,但也是特别巨大的成本。
后来,摩根大通选择和人工智能公司COIN合作。
COIN从摩根大通那里获得了曾经审批完的贷款合同,包括批准的、没批准的、修改的。然后“喂”给它人工智能算法。算法把这些历史数据“吃”下去后,消化消化,说:我可以了。
然后,摩根大通把新的贷款合同给COIN。结果让人惊掉了下巴,过去用36万小时律师服务做的事情,COIN几秒钟就做到了。而且,风控能力不比人工差。
这一下子,摩根大通节省了一大笔钱。这些钱都是银行的成本,最终必然会加到利息里面去。而利息的高低,就是对风险的定价。有了COIN,摩根大通的风险定价能力明显增强。理论上,信用更高的人,可以用更低的利息贷到钱了。
这是不是让你想起,2016年赢下李世石的AlphaGo?AlphaGo就是一套人工智能算法,它“吃下去”10万局人类历史上的棋局,消化了一下,就下得比最厉害的人类还要厉害。
当你有了“人工智能”这项信用科技的新式武器后,去中心型商业,终于可以摆脱人工成本高昂的“信用中心”,散成满天星。
线段型商业克服“信用不传递”的方法是“信用中介”,中心型商业是“信用中心”,去中心型商业是“信用科技”。
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信用科技”,可以帮助优质的交易节点,通过摆脱社会统计数据、高昂的人工成本这些“信用中心”的约束,散为漫天星辰,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有同学问,那原来的银行、原来的保险公司,难道就不能利用这些“信用科技”武装自己吗?
当然可以。但是一旦进入“信用科技”时代,用这些科技武装自己,信用价值就不是依附在机构上,而是依附在科技上。所有拥有这些科技的人,都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这样,“信用中心”,就会逐渐从太阳,变成繁星。
这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在“去中心型商业”时代,有个克服“信用不传递”的大明星,值得单独花一讲来讲。它就是:区块链。下一讲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这一讲我们说,“人”虽然创造财富,但也是特别巨大的成本。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知识框架图
21. 区块链:从黄金,到账户,到区块链
正文
前面两讲,我给你介绍了“去中心型商业”时代,挑战“信息不对称”的三位激进的抢跑者:Motif Investing、Angel List、Peer Cover,和挑战“信用不传递”的三位激进的抢跑者:Insure the Box、Progressive、COIN。
但是,它们真的能成为“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的英雄吗?或者,那个“去中心型商业”时代,真的一定会到来吗?你能不能写个公式,证明给我看?
我不能。我无法证明未来。但是未来会以它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一些暗示。比如:区块链。
你一定早已听说过区块链。但是,因为要真的理解区块链,必须要懂三个学科:数学、网络和金融。这三门学科都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解释,停留在“哲学层面”,不明觉厉。
在过去几年,我给不少全国最顶尖的金融机构讲“区块链”的底层逻辑,以及它和“去中心型商业”的关系。
今天,我争取用最通俗的语言给你讲明白,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是“去中心型商业”给我们的暗示。
区块链,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
“加密”是数学概念,“分布式”是网络概念,“记账技术”是金融概念。
在线段型商业时代,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这件事,怎么证明,怎么记账?
用黄金。当然也可以用白银,或者铜钱。黄金,不是财富本身,黄金是财富的账目。在线段型商业时代,那些黄金参与的一段段的交易,就是一次次的“转账”。
到了中心型商业时代,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这件事,又是怎么证明,怎么记账的呢?
用账户,实现“中心式记账”。
举个例子。我们的资金是存放在银行的,我在银行存的5000块钱,并不是一沓钞票,而是中心数据库里,在我的“账户”里的一条数据。
现在,我给你转1000元钱。这个动作的背后,并不是一沓钞票,从我的柜子里,被移到了你的柜子里。没有任何现金或者黄金被移动过。这个动作的背后,银行只是在中心数据库里,对我的“账户”做了一个减的操作,同时对你的“账户”里做了一个加的操作。
这就是银行的“中心式记账”。
在线段型商业时代,人们用现金(比如:黄金、白银、铜钱)交易。因为信用不传递,这个“现金”,必须自带价值。然后人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做价值交换。
到了中心型商业时代,大家开始相信银行这个“信用中心”,所以我们不用带那么重的黄金出门了。在银行里记个账就好了。
从线段型商业,进化到中心型商业,我们也从黄金,进化到了账户。
但是,这种中心化的账户,也有两个可能你未必重视过的问题:如果“信用中心”出现技术问题,比如黑客攻击或者硬件故障,导致数据库损坏或者被篡改,将导致整个信用中心的崩溃。
如果“信用中心”出现道德风险,比如银行职员利用职权盗用储户资金,那么客户的权益也会受到侵害。
信用中心,也有信用中心的问题。
那怎么办?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提起区块链,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中本聪,和他在2008年发表的那篇论文《A P2P Based Digital Cash System》(中文名是:一个基于P2P对等网络的数字现金系统)。
注意,你又看到了“P2P对等网络”这几个字。看到这几个字,你就应该意识到“去中心化”一定在附近。
那在这个“基于P2P对等网络的数字现金系统”,怎么转账呢?
我今天还是给你转1000块钱。假设在这个P2P对等网络里,有100万台计算机。我转1000块钱给你,就是向100万台计算机吆喝一声:我开始转钱了啊,你们都看着啊,记下来,记下来。第一个记下来的,有奖励。
于是100万台计算机都拿着小本子,瞪大了眼睛看着。转账完成的瞬间,所有计算机立刻记账。虽然都很快,但只有最快的计算机,能得到奖励。
其他计算机虽然有些失望,但也都把这笔账记在自己的本子上,保持账目一致,然后等待下次记账。我转给你1000块钱这件事,被记到了100万台计算机上。
这种把账目分布在大量电脑上同时记录的机制,就叫“分布式记账”。
这个东西安全吗?
它确实有一定的不安全性。万一这100万台电脑串通好了,都说没转,那我这1000元不就没有了吗?
这理论上可行。但是,你要说服整个P2P对等网络中的100万台电脑,至少51%素不相识的计算机陪你作弊,这个概率是极小的。电脑的数量越多,越不可能。
了解。可是,即便这样,这个分布式记账,比中心化记账,好在哪里呢?
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能用比中心化记账低得多的交易成本,战胜“信用不传递”。
举个例子。
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怀疑某个投票站数字统计错了,要求重选。
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是人工操作的“中心化记账”。每个州都有很多人投票,也有很多人接收投票,监督投票,然后唱票。那么多州,那么多选票,是有可能搞错的。
这时候,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现在我们不去投票站投票了,直接在区块链的P2P对等网络里投票。每个人投票,就相当于对全美国的人们吼了一声:我投了希拉里!我投了特朗普!
吼完,就被记录下来,不可修改。所有的投票是被算法自动记录在无数电脑上的,不会犯错,无法篡改。这可能就会节省上万人的参与,大量的钱会省下来。
所以,区块链可以帮助美国大选大大地节省成本,还能保证不出错,保证大选的“信用”。
再举个例子。
在过去,我们签合同,至少是一式三份。为什么?因为你我各一份之外,还有一份留在公证处。
有一天我拿着合同去找你,说这是我应该付给你的100万元。你拿出你那份合同说,不对啊,你应该付我700万元。
我大吃一惊,一看,你的合同上果然是700万元。我这明明是100万元,一定是你篡改了合同。我们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候,我们想起来公证处还有一份合同。公证处就是“中心型商业”时代的“信用中心”,我们都相信它。
于是,齐天大圣和六耳猕猴,来到如来佛祖这里。
如来佛祖拿出第三份合同一看,果然是100万元。这下你没话说了吧。我的钱保住了。但是,因此我们要付一笔钱给公证处。这就是公证费。
这笔公证费,就是中心型商业时代的交易成本。
现在呢?
现在,我们把合同封装在不可篡改的区块链里,一旦达到指定条件,就自动执行。因此,我们两个交易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就可以被一种无人参与的,不可篡改的技术保障,而不是一个第三方的公证处了。
这份信用更牢固,更便宜。这就是所谓的智能合约。
区块链,是一种“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
线段型商业时代,人们用黄金记账;中心型商业时代,人们用账户记账;去中心型商业时代,人们用区块链记账。
区块链是不是那个未来?我不知道。但它很可能是未来给我们的一个暗示。暗示我们,在气势磅礴的中心型商业文明之后,有一个“看上去是倒退的进步”正在发生,那就是:去中心型商业。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是一篇演讲稿。我邀请大明星区块链本人,亲自做的演讲。欢迎收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区块链,是一个完美的“信用科技”吗?它有什么缺点?
知识框架图
22. 去中心化家族:一场区块链本人的家族演讲
正文
这一讲很特别。这一讲,是我邀请区块链本人给你做的一场演讲。希望通过他的演讲,你能更加看清“去中心型商业”的未来,抓住属于你的机遇。
下面,我们就掌声邀请区块链……
大家好!我就是传说中的“区块链”本人,非常高兴受到邀请,来与大家分享关于我自己和我家族的故事。
首先,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作“去中心化”。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信仰。他的英文名,叫做:Decentralization。他也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去中心化。互联网上,人们习惯叫他P2P(对等网络)。
在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中,父亲一直都在苦苦寻找能帮他实现去中心化哲学理想的真爱。直到我母亲的出现。
我的母亲,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理论中心的网络结构。每个节点,都是同等重要的存在。所以我的父亲遇到母亲后,就疯狂地爱上了她。
他们组成家庭,并生下了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八个孩子。
我的大哥,叫做P2P下载。
大哥1999年来到这个世界。帮他接生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创业者:肖恩·范宁。肖恩是Facebook最早的顾问、投资人和股东之一。他创立了一个MP3音乐分享网站,叫:Napster。
他把每个人电脑上的MP3汇集成一张目录。如果你想下载MP3,Napster就会找到那些有这个MP3文件的电脑,同时从这些电脑上下载一个个碎片,然后在你的电脑上拼成完整的MP3文件。
我大哥的本质,是硬盘的对等网络。后来,大哥在中国也有了一个对应的形态,就是迅雷。
我的二哥,叫做CDN(内容分发网络)。
你在上海通过视频网站看一部电影,但电影是存在北京的服务器上,就会感觉很慢,如果在深圳看,就更慢。
那怎么办?把这部电影存在不同地区的很多服务器上,看电影时找最近的服务器,这就是CDN。这就是分布式的带宽。
美国和中国的很多电信公司,是我二哥的“接生婆”。他长大之后,进化成P-CDN(基于P2P技术的内容分发网络)的形态,把每个人家里的电脑都变成了CDN。
P-CDN的本质,是一种网络带宽的对等网络。
我的三哥,叫分布式计算。
三哥是个科学家,他出生时轰动了全世界。
过去我们破译密码,要用到超级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比普通计算机快几万倍。但这是中心化计算。
那什么叫分布式计算呢?就是大块的计算工作(比如破译密码),切割成无数的小块,扔给全世界无数普通的计算机,比如你家的电脑。
比如,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期间,计算机芯片公司英伟达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推出了“Folding @Home”计划,就是把计算新冠病毒蛋白质的计划,拆分成小块,交给全世界的计算机。无数普通人参与了这项“分布式抗击病毒”计划,并做出了贡献。
当全世界上百万台普通电脑的CPU同时计算时,速度会比超级计算机要快。
一些以前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需要大量计算的基因学、密码学问题,在我三哥面前被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非常崇拜我的三哥。
然后,我的四姐出生了。她叫做:社交媒体。
过去媒体是中心化的,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发言权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
四姐出生后,她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声音都能被听到,整个世界就立刻变得非常感性。
在美国我们特别要感谢Facebook、Twitter,在中国我们特别感谢新浪微博和腾讯,是它们共同把四姐接生下来。
四姐是互联网世界人人喜爱的一朵花。
我父母想,能不能在金融领域也生个孩子呢?
他们借助一个叫雷纳德·拉普兰奇的美国人,把五哥接生下来,给他取名叫P2P借贷。
在美国,你到银行存钱,利率是0.25%。可是你刷信用卡借钱,利率是17%。凭什么我把钱借给你是0.25%,你把钱借给我就是17%呢?这太没道理了!
雷纳德创立了LendingClub,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让大家可以直接把钱借给彼此。
五哥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他和传统金融发生了很大的抗争。他做了很多风险很大的事,但也帮不少人借到了钱。
五哥之后,我父母很快生下了六哥,他叫众筹。帮他接生的是一个美国公司,叫AngelList。
过去我们融资都是去找风险投资,或者上市,这些都是中心化融资的方法。
为什么不能让项目和钱在对等网络里直接匹配,而必须通过中心化机构呢?
但是,这个想法很危险。在中国,向超过200个非特定公众筹集资金,就涉嫌“非法集资”。
那我们能不能在200人之内,找到对风险有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的人,帮助他们投资,而不需要通过中间机构呢?
这就是我的六哥:众筹。
与五哥相比,六哥会显得稍微沉稳。但依然会让全世界头疼,还是因为涉及金融风险。不过,我非常喜欢六哥,他在少年时就是一个英才,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我是我们家族的第七个孩子,我叫区块链。帮我接生的人叫中本聪。
我知道,大家已经在上一讲了解过我。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我不完美,我有很多缺陷。
分布式记账,意味着过去一个银行要记的账本,现在需要存储在全网的每个节点上。而在每台电脑上存储,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自己其实深受其苦。
所以我只能在数据量特别小的领域来做分布式记账,数据量特别大的领域我干不了。比如把文件在全网分享。
在我出生后不久,中本聪也帮我接生了一个孩子,所以我是家族里面最年轻、最早有孩子的第二代。
我的孩子叫作“比特币”,是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的一种数字现金。比特币是模拟黄金来发行的,2100万枚的总量,每4年开采量就会减半。
我的父母特别期待他们的孙子——这个去中心化的,让全世界不需要任何中央银行的数字现金体系,能够把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透明。
当然,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要因为大家对他过高的期望,让他陷入自我膨胀。他需要健康成长。
我有了孩子后,我的六哥众筹娶了一个太太叫代币,生了个儿子,叫ICO。这是我们整个家族里面的第二个孙子辈小孩。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家族最难念的经,可能就是我的侄子ICO了。
ICO给我们家族和全世界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他年纪很小,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就出来闯荡社会。他能够在没有任何实际项目执行的情况下,很快就融到一大笔比特币、以太币,或者其他代币。
所以我们希望人类能够帮助我们,把他纳入到金融的监管体系里来,让他能在约束下健康成长,学会风险管理,让好的项目浮现出来。
我还有一个弟弟,正在母亲腹中,我们全家都在期待这个弟弟的降临,他的名字叫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简称DAO,就是“去中心化的组织”,或者叫“自组织”。
过去,人类的组织形态都是有管理者的层级组织。比如一个公司有CEO,再往下是高层、中层,一直到员工。这个组织形态,其实很好用,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它的沟通效率很低。
如果能通过我的八弟,让每个组织里面不再有一个所谓的管理层,而是自我沟通,通过高效率的方式直接连接,就很有可能会提高全人类的组织效率。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家族,下面是我们家族的族谱。
好的,谢谢区块链精彩的演讲。
听完区块链对他“去中心化家族”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那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我们要敬畏现在。我们更要敬畏未来。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继续奔向大海的方向,看看“全连接型商业”的模样。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相信去中心型商业,是那个未来吗?为什么?
知识框架图
23. 全连接型商业:商人的最终归宿,是不再需要商人
正文
这门课写到这里,我已经把我所能推测的过去(线段型商业),所能分析的现在(中心型商业),和所能预测的未来(去中心型商业),尽力回望和极目远眺了。
那么,再往后呢?
再往后,当所有交易节点都两两相连,高效连接,网络密度升到100%呢?再往后,当信息完全对称、信用完全传递,交易成本降到0呢?
这时,我们将会进入一个,理论上存在,但实际上我们“只能逼近、无法到达”的未来:全连接型商业。
什么叫“全连接型商业”?就是“连接一切网络节点,消灭一切交易成本”的商业文明。这句话用公式表示,就是:
- 网络密度=100%
- 交易成本=0
当然,就像我们在理论上可以不断逼近光速,但实际上永远到达不了一样,全连接型商业,可能最终也只是商业世界的理想国。
对于这个理想国,我们不敢说“推测,分析,预测”,只敢说“想象”。那么,在全连接型商业文明里,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呢?
我与你分享三个“想象”。
商人的最终归宿,是不再需要商人。
回到整门课程的第一讲,还记得我希望你记住的三句话吗?
- 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商业,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 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 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是的。“商人连接了交易。”在整个商业的进化当中,商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肩负着两个历史使命:
- 四处奔波,连接所有网络节点。
- 殚精竭虑,降低一切交易成本。
但是,在“全连接型商业”文明,网络密度升到100%,没有任何网络节点有待连接;交易成本降到0,没有任何交易成本需要降低。在这个世界中,商人,似乎已经没有了价值。他们成功地跨过山川和大海,干掉了自己。
“网络密度=100%”,意味着什么?
考古学家在遗址里发现一幅罕见的古文字的壁画,瞬间,全球仅存的懂得这种古文字的3个人,在各自的国家被连接在一起。
医生抢救一个拥有罕见血型的病人,瞬间,这个城市里拥有这种血型的5位市民,收到帮助的请求。
很多国家联合研究人类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瞬间,地球上400多个学科,25万名最顶尖的互不相识的专家,被召集在一起。
在“网络密度=100%”的世界,一切皆可直连。
而“交易成本=0”,意味着什么?
我的这批酸奶,用了哪里的奶牛,喂了什么饲料,有没有加激素,兑了多少糖,工人的成本是多少,采购酸奶的超市完全知道。我无法通过“撒谎”来制造“信息不对称”,说我的牛奶是从澳洲进口的,超市也无法“撒谎”说还有另一家报价比我低很多。
两家公司签署合同,你想要什么,他想要什么,彼此非常清楚。摊在桌上算一算,怎么合作,创造的总价值是最大的,然后一起分掉这个价值。我不需要通过“欲擒故纵”“隐藏的决策者”“红脸黑脸”这些谈判技巧,来战胜“信用不传递”,争取利益。
在“交易成本=0”的世界,“谈判”这个商业行为,“撒谎”这个道德缺陷,将成为历史。
在全连接型商业文明中,商人的最终归宿,是不再需要商人。
商品的定倍率,无限接近于1。
我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里,介绍过一个概念,叫定倍率。
定倍率=商品价格/生产成本
比如,你在市场上买到一支300元的口红。大概率,它的生产成本不超过30元。那剩下的270元是什么?是交易成本。
所以这个口红的定倍率是10倍:定倍率= 300元/30元=10(倍)
那么,如果在“交易成本=0”的“全连接型商业”时代呢?
因为生产者可以直接把东西卖给消费者,并且没有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这两条恶龙的阻碍,所以交易成本从270元断崖式降为0。
这时候,这支口红的定倍率是1倍:定倍率=30元/30元=1(倍)
你可能会说,这不可能吧!总要运输吧!总要库存吧!
是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依然是物理世界无法消灭的成本。但是,越来越多的科技,正在想办法把它降低。比如3D打印。
在全连接型商业时代,你作为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直接下单买一支口红。这支口红并不是从厂家出发,通过1家快递公司、2个中转仓库、3个工作人员送到你家的。这支口红是在你们小区楼下的“万能3D打印柜”即时打印出来的。
你下完单买口红,然后再在下楼遛二哈的时候,顺便取走口红。
可以不断接近,永远无法到达。
当然,刚才口红的案例中,还是有交易成本的。
比如这个3D打印柜的运营成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全连接型商业”可以被不断接近,但也许永远无法达到。只是这个接近的程度,在不需要物流、不需要仓储的“虚拟产品”世界,比如电子书、远程教育、视频娱乐,可能会更快地接近而已。
“可以不断接近,永远无法到达。”既然都到达不了,那研究这个“全连接型商业”,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有意义。
可以不断接近,这给了商人们永远可以看得到的远方;永远无法到达,这给了商人们始终还有机会领跑的希望。
这就是,商业的终极方向:全连接型商业。
什么是全连接型商业?
全连接型商业,是商业进化理想中的终极状态,是“连接一切网络节点,消灭一切交易成本”的商业文明。
在这个状态中:
- 网络密度=100%
- 交易成本=0
这是一个没有“信息不对称”,也没有“信用不传递”恶龙盘旋的理想国。你可以把这个理想国,称为“玻璃上的商业社会”,完全没有摩擦、阻碍和隔绝。
这个“玻璃上的商业社会”,可能会有三个特征:1)商人的最终归宿,是不再需要商人;2)商品的定倍率,无限接近于1;3)可以不断接近,永远无法到达。
商业从哪里来?商业原始社会、小农经济、线段型商业、中心型商业,一路走来。
商业到哪里去?去中心型商业、全连接型商业,一骑绝尘。
我希望通过这两个模块,你能和我一起戴上“网络密度+交易成本”的洞察力眼镜,看到一部恢宏展开的商业简史。
这部商业简史,站在月球,从空间看,就是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到最后漫天繁星,那种从稀疏到密布的“网络密度”提升史。
这部商业简史,站在未来,从时间看,就是一部从沙石,到水泥,到玻璃,交易节点之间摩擦力越来越小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史。
全连接型商业,是一个不需要商人的商业文明。但有趣的是,不断推动商业文明走向那一天的,又恰恰是富有远见、不断进取的商人群体。他们也因为这样奋不顾身地推动,不断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程,已经进行了4个模块23讲。但是,我到目前为止,一直给你讲的,都是商业进化的“右脚”,没有提到“左脚”。
啊?商业进化,还有左脚右脚?什么是右脚?什么又是左脚?别着急,我们下一讲来讲。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进入了交易成本为零的“玻璃上的商业社会”,你是期待呢,还是拒绝呢?
知识框架图
24. 左脚右脚:如何一步步走向商业的理想国
正文
我在第一讲就告诉你,商业不是生产的学问,是交换的学问。网络密度不断提高,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其本质就是提高“交易效率”。让交换更充分。
但是,学了这么多讲的商业发展,你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只有交易行不行?要想提升整个人类的财富,还要提高“生产效率”。没有生产,你拿什么交换?
生产效率是左脚,交易效率是右脚。
我们用了23讲的篇幅,来讲“交易效率”。我想用这1讲,来谈谈“生产效率”。左脚,然后右脚,然后再左脚,才能奔跑。
这一讲,我给你讲讲,我们已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四次工业革命中,右脚的“交易效率”,是如何配合左脚的“生产效率”,不断交替,直到一路狂奔的。
下面的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和《科技史纲60讲》的主理人吴军老师,给了我很多启发。
1760年到184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事件,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用的能源是煤炭。蒸汽机的本质,是驾驭煤炭“这匹烈马”的马鞍。因为能够驾驭煤炭,这种远超人类靠吃喝获得的化学能的新能量,人类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还记得在“吃喝化学能”时代,人类是怎么纺纱的吗?用吃下去的那点能量,操纵双手,通过手摇纺车,把棉花纺成线。你说一天能纺几卷线?
在“蒸汽时代”,英国人发明了可以同时纺8卷线的珍妮纺纱机,再把珍妮纺纱机套在了蒸汽机(煤炭能源)这匹烈马上。
你可以想象,这时候一个女工每天可以纺多少卷棉线。这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
左脚的生产效率提升之后,接下来就是右脚交易效率的提升了。
蒸汽机推动了火车的发展,火车和铁路改进了物理世界的连接效率;蒸汽机又改进了印刷术,印刷术改进了信息世界的连接效率;后来,电报被发明了。
铁路、印刷术和电报,推动了“连接的大河”汹涌向前,商业世界的网络密度提升,交易成本下降,右脚“交易效率”往前迈了一大步。
1840年到1950年,全球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学会了驾驭另外两个更加“野蛮”的能源:电和石油。
可怕的电,被锁在一根包着塑料的铜线里,无处逃窜,只能为人所用。有了电,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被区分开来。同时,另一种深藏地底,在当时看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石油,被一种叫“内燃机”的技术驾驭了。套上内燃机这股缰绳的石油能源,在各行各业,像巨人一样,做着人类“吃喝化学能”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因为电和石油,全球的“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左脚这一步,震撼天地。
然后,套着内燃机的石油把飞机送上了天,把汽车推向了四面八方。全球物理世界的连接效率突飞猛进。
基于电力,人们还发明了电话等电信技术。全球的“交易效率”,闪电似地快速提升。
右脚这一步,瞬间十万里。
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这次革命被称为“信息时代”。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石油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是可再生能源。
在这一点上,我斗胆以为,也许被里夫金忽视的另外一种“能源”,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推动力,那就是“计算资源”,或者说“算力”。
1946年,第一台现代计算机ENIAC诞生。这台计算机重30多吨,占地150平方米,每秒计算5000次。每秒5000次是什么概念?今天我们手上一部iPhone的算力,是这部30吨庞然大物的几十万倍。
这50多年来,计算机的算力一直被开发,如同石油不断被开采一样。那么真正驾驭算力的是什么呢?是软件。比如微软的Windows、Office,Oracle的数据库软件,金蝶的财务软件,甚至包括腾讯的QQ。
有了计算机和软件,银行算账更快了,超市结账更快了,工厂排产更快了。一切行业的“生产效率”,都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提高。
这只左脚,如神一样降临。
那右脚呢?右脚当然是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是万物互联。
在读大学时,想和我一个考到美国的同学通电话,十几块一分钟。当时,我一天吃饭的预算才5块钱,所以打电话都是数着秒的。
57秒、58秒、59秒……对不起,对不起,不能聊了。啪,把电话挂了。晚一秒,就三天不用吃饭了。
现在呢?你和你在美国的家人、朋友、合作伙伴或者客户沟通,随时随地拿起手机,立即视频,完全免费。
“交易效率”的右脚,像另一个神一样降临。
2019年中美贸易谈判期间,有人说未来的世界可能会割裂为两大阵营。但是如果你能看到商业文明左脚右脚坚定的进化步伐,看到“连接”这股浩浩荡荡的洋流不可逆转的趋势,就知道稍微往远一点看,“割裂”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谈判的结果,几乎一定是通过协商,降低交易成本,或迟或早,连接不可阻挡。
那么,会不会有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2017年,马云在一个公开演讲上说:未来30年,数据将取代石油,成为最强大能源。
为什么?
因为能源对商业的最大价值,是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而未来提高人类生产效率的最大动力,是“大数据”。
举个例子。
你一定见过穿黄色外衣的美团骑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团骑手把电瓶车停在你们小区楼下时,会遇到一个你可能永远都想不到的问题:要不要把电瓶拎上楼?
为什么要拎上楼?因为电瓶车的电瓶可以卖钱,所以常常被偷。拎上去吧,太费体力,而且会导致送餐效率下降;不拎吧,电瓶万一被偷了,更麻烦。
怎么办?大数据。
美团有一个中央系统,叫“美团超脑”。这个“美团超脑”会不断累积历史“大数据”,判断在哪里送餐电瓶容易被偷,哪里更加安全,然后提示外卖小哥:这个地方需要辛苦您一下,拎下电瓶吧。
是什么提高了快递小哥的“生产效率”?大数据。那是什么在驾驭这个大数据呢?是“美团超脑”这个人工智能系统。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左脚,可能是“人工智能驾驭的大数据”。
那提高“交易效率”的右脚呢?可能是“脑机互联”。
我们都知道,“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可能也知道他的SpaceX,但不一定知道他的脑机互联公司“Neura Link”。
人的细胞是由碳组成,是碳基世界;而芯片是由硅组成的,是硅基世界。如果出现一种设备,就像人体器官一样,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把人体电信号翻译成信息,和计算机沟通,然后传播出去,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正在写书,一边写一边想:好像有点饿了。然后叮咚,有人敲门。打开一看,物流机器人送来了麻辣小龙虾!
天啊!太美好了,不敢想。
生产效率是左脚,交易效率是右脚。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驾驭的煤炭,提高了左脚的生产效率;铁路、轮船、电报,提高了右脚的交易效率。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驾驭的石油,迈出了左脚;飞机、公路、电话,迈出了右脚。然后第三次工业革命,软件驾驭的算力迈出了左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迈出了右脚。
再然后呢?再然后,可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左脚,人工智能驾驭的大数据,和右脚,脑机互联。
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左脚右脚,直到一路狂奔。你跟上了哪一脚?
这一讲,也是这一模块,就讲到这里。
我们用4个模块,24讲的篇幅,与你分享了“商业通识”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 商业到底是什么?
- 商业为什么能进步?
- 商业从哪里来?
- 商业到哪里去?
建议你把前面这24讲的内容,从头再连续听一遍,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下一讲,我们进入最后一个模块,回答第5个问题:我们如何顺势而为?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觉得提高生产效率更有价值,还是提高交易效率更有价值呢?
知识框架图
25. 红利、工资、利润:很多人以为的创业,其实只是在为社会打工
正文
讨论“商业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进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目的,不是享受思辨的乐趣,而是在看清商业进化的方向后,沿着它顺势而为,并因此获利。
这一模块,也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模块,我们来谈,到底如何才能顺着商业进化的方向获利,并且持续地获利。
一句话:不管在哪个商业文明时代,持续获利的方法,都是:用护城河,把时代降临的“红利”,守护为丰厚的“利润”,避免只拿微薄的“工资”。
请注意,我这句话里有“红利”、“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我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
什么是真正的“利润”?
你家门口有一片沙滩,过去海水很脏,根本没人来。
但最近几年,大家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治理。水越来越清,沙越来越白。渐渐地,夏天有人来玩耍和游泳了。
你突发奇想,要不拖个冰箱去卖点冰镇可乐?那些在大太阳下游泳的人,一定很想喝,说不定能赚点钱呢。
于是,你从超市买可乐,3元一瓶。卖多少呢?冰镇后,卖30元。你赚了好多钱,欣喜若狂。
现在请问,3元成本和30元售价之间,这27元差价,是你的“利润”吗?
在财务上,这27元可以被叫作“会计利润”。但在商业上,这27元不是利润。它是“红利”。
为什么是“红利”?红利是什么?
红利,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阿里巴巴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可是,天下真的可能没有难做的生意吗?
淘宝成立早期,正处于“中心型商业文明”的喷发期,大量买家在互联网上喷涌而出,但是卖家根本不信。
买家多,卖家少,这就是供需失衡。供小于求,生意当然好做。但是,这种供需失衡是短暂的。
当第一批卖家赚到钱后,其他卖家都意识到:这个长得像骗子的人,原来不是骗子啊!卖家迅速增加。很快,供需关系就重新达成了平衡,“短暂的供需失衡”就消失了。
回到这瓶可乐。你觉得,你能把一瓶3元的可乐卖到30元,是因为你的可乐与众不同,还是因为供需失衡?
显然是因为供需失衡,而且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商业进化的路上,网络密度和交易成本的变化,常常会带来交易结构的巨变。因为突如其来的、短暂的供需失衡,一笔“红利”被释放出来,有时会正好砸在你的头上。
不要得意,不要忘乎所以。因为这笔红利并不属于你。它属于“运气”。
为什么?
因为你最好的朋友狗蛋,也看到了这个“短暂的供需失衡”,正打算抢走红利,只给你留下“工资”。
什么叫“工资”?
狗蛋也买了个冰箱,也进了一些可乐。但是,卖多少钱呢?
小虎卖30块。我是新来的,卖便宜点,才能赢得市场吧?于是,狗蛋在牌子上写:20元一瓶。果然,游客蜂拥而至。
你看到这一幕,气炸了。找狗蛋评理:这不是“恶性竞争”吗?
狗蛋说了一句从互联网上学来的话: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恶性竞争”,对用户有利的竞争,就是好的竞争。
你想,谁怕谁!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你把价格降到了10元。
狗蛋感受到了商业的残酷。他一咬牙、一跺脚,把价格降到了5元。然后,你降到了3.3元。再然后,狗蛋也降到了3.3元。再然后,谁也不降了。你们俩咬牙切齿地维护着3元成本到3.3元售价之间,那0.3元的稳定利润。
那为什么最后的价格,是3.3元,而不是3元呢?
因为如果再便宜下去,你和狗蛋都会觉得不划算,这么辛苦就赚这点钱,还不如我去送个外卖呢。不干了,不干了。但如果你们真的都不干了,因为缺乏竞争,冰可乐价格又会上涨。最后,涨涨跌跌,你们能赚的钱,稳定在了“社会平均利润率”上。
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多少呢?假设是10%。3元的10%,就是0.3元。你想提高,怎么也高不上去;你不干了,就立刻有人接替你。像极了拿着“底薪”的打工者。说一句扎心的话,这时候:
你以为你是在创业,其实你只是在为这个社会“打工”。
而这0.3元,就是你以创业的姿态为社会打工而获得的“工资”。
那就只能这样了吗?我们只能顺着商业的进步,被红利砸一下就死吗?
当然不是。我们继续看可乐的故事。
柱子也注意到了这场好朋友之间的残酷竞争。但是,他同时也注意到另一件事。这些游客买了小虎和狗蛋的冰可乐之后,一下子喝不完,怎么办?只好随手放在滚烫的沙子上面,就下海游泳去了。再上来的时候,可乐已经滚烫到没法喝了。
那怎么办?
柱子想:我可以设计一个杯托啊!一头尖尖地插在沙子里,另一头设计成总能保持水平的托盘。没喝完的可乐放在这个托盘上,就不会被沙子加热到烫手了。
天啊。这个想法太好了。但是,柱子在真的生产这个杯托之前,做了一件极其关键的事:申请了一个专利。
很快,柱子的杯托,开始在沙滩上卖了。1元成本,卖10元一个。一下子就卖疯了。
小虎和狗蛋看到后,眼睛都红了。赶快找到柱子,说:杯托怎么做的,我们也想做了卖。
柱子说:不行啊,这个杯托是申请了专利的,本沙滩只有我可以卖。你看,那边游泳的是我们这里的专利警察。你们要是也做,会被罚款的。
小虎和狗蛋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继续去挣那一瓶可乐0.3元的“工资”,而柱子却可以继续挣他9元钱的“利润”了。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利润到底来自于哪里了。
利润,来自于没有竞争。
当然,这个商业世界中,不可能完全没有竞争。但是,只有在竞争少的地方,才有利润;竞争越少,利润越高。
商业的进化,不论是左脚迈下去(生产效率的进步),还是右脚迈下去(交易效率的进步),都会引起商业世界的震荡,改变交易结构,出现不少“短暂的供需失衡”。
这时候,有一些人会因为有战略眼光,而有些人只是因为纯粹的运气好,靠得近,成为 “供需失衡”中的“供”方,被“红利”砸中。
这其中,纯粹因为运气好而被砸中的人,有90%以上。而这90%运气好的人中,又有90%会误以为是因为自己有战略眼光。
但是,红利终将消失。不管你抱住了左脚还是右脚,不管你是赶上了中心型商业时代,还是去中心型商业时代,你最终必将在赚取红利这条道路的岔路口上,选择左转赚工资,或者右转赚利润。
今天,我们讲了在商业进化道路上顺势而为,并因此获利,必须理解的三件事:红利、工资、利润。
- 什么是红利?红利,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是商业进化带来的交易结构改变时,时代凑巧砸在你头上短暂的收益。
- 什么是工资?短暂的供需失衡带来了红利,也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导致供需重回平衡。这时,你只能赚到“社会平均利润”,也就是“工资”。你以为你在创业,其实你只是在为这个社会打工。
- 什么是利润?利润,来自于没有竞争。只有牢牢守住自己的生态位,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才能享受真正的利润。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可是,怎么才能守住自己的生态位,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呢?挖“护城河”。下一讲开始,我们细细来说。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反思一下你自己,你今天正在赚的钱,是红利,还是工资,还是利润?为什么?
知识框架图
26. 无形资产:无法看见的护城河
正文
从线段型商业,到中心型商业,再到去中心型商业,每次商业进化的脚步落下,都会震碎传统的交易结构,释放巨大的红利。
红利,来自短暂的供需失衡。
那在短暂的供需失衡之后,还有工资和利润两种收入。我们追求的是利润,那么如何持续赚取利润呢?解决方案是:挖护城河。
从这一讲开始,我将用四讲内容教给你四类护城河的挖掘办法,在商业进化的道路上,把越来越快出现,更是越来越快消失的红利,顺势而为地变为真正的利润。
护城河,也叫“壁垒”,就是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
如果你去寻找投资,和投资人眉飞色舞地讲完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后,投资人很有可能皱着眉头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壁垒是什么?
很多创业者一愣,说:是我们的创新能力。
不对。
是我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也不对。
是对市场敏锐的把握。
都不对。
这些都是进攻城池的云梯、弓弩、投石器。而壁垒,是不被这些武器攻破的城墙。
只懂进攻,不懂防守,就是只有矛,没有盾。你攻破城墙后,下一个人会用同样的“云梯、弓弩、投石器”,再把你攻破。
所以,在商业进化的道路上,顺势而为的正确姿势,必须有至少两步:
- 顺应商业进化的方向,抓住“红利”;
- 尽早开始深挖护城河,守住“利润”。
那么,你说的,所谓商业世界的护城河,或者说壁垒,到底有哪些呢?
巴菲特把护城河总结为四类。我在四类之下,帮你提炼了八条。它们是:
- 第一类,无形资产,包括许可和品牌;
- 第二类,成本优势,包括规模和管理;
- 第三类,网络效应,包括用户和生态;
- 第四类,迁移成本,包括习惯和资产。
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实战篇》,我们讲过开挖护城河的实战术。在《刘润·商业通识30讲》,我们从商业进化的角度,给你不同的视野。
这一讲,我们就从“无形资产”开始,讲如何用许可和品牌,守住你的利润。
在商业世界,“市场”真的是有效的吗?大部分情况下是。但有个前提:允许自由竞争。
上一讲我们说,真正的利润,来自没有竞争。
那怎么才能获得利润?一种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进入不允许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个市场,被一条叫做“许可”的护城河守卫着。
什么是许可?许可,就是我能做,但你不能做的事情。
在不少国家,最赚钱的企业很多都是银行。那你可以开银行吗?对不起,不行。因为开银行,需要准入许可。这份准入许可,就是银行的护城河。有了这条护城河的保护,你只能看着银行们在城堡里赚钱。
不能开,你还说,那不是白说吗。
不是白说。因为虽然你已经大概率拿不到开银行的“许可”,但在商业进化道路上,传统的交易结构不断被震碎,总有一些新的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许可”震出来。
这,就是你的机会。
前面提到过成立于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大老远从荷兰跑到东印度群岛开发市场,这风险太大了。谁愿意干谁干吧。反正我不干。
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政府申请,我去开发殖民地吧。但是远赴重洋那么幸苦,政府你给我一个独家经营的“许可”吧。
持有这个“许可”,荷兰东印度公司多年开发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和1万名雇佣兵。
为什么?因为它看到了英国和东印度群岛之间建立“连接”带来的交易结构巨变,然后用极其有远见的眼光,拿到了价值被低估的“许可”。
今天的商业社会,也有大量的价值被低估的“许可”。
有一种商业模式,叫做BOT(Build-Operate-Transfer)。有些政府和企业想上一个项目,比如修桥造路,可是钱不够,怎么办?
这时,有些企业会和这些机构说,要不我出钱帮你建吧,桥的所有权归你,这就是“Build”;但是你给我10年的独家运营权吧,我用过路费来收回投资,这就是“Operate”;10年后,我把桥的运营权转回给你,这就是“Transfer”。
Build-Operate-Transfer。BOT的本质,就是一种“许可”。至于这份行政许可是否是被低估的,就看你的眼光了。
类似这种行政许可,还有很多商业特许经营许可的例子,比如某个海外产品在中国的代理权,某个中国产品在陕西的经营权,以及各种认证、资质等等,都是为了把对手排除在利润区外,减小竞争。
第二条无形资产的护城河,叫做:品牌。
很多创业者喜欢说,我的产品和某某大牌一模一样,还比它们便宜。它们赚了那么多钱,不公平。
那么,大品牌,是不是应该比同品质的创业者多赚钱呢?
答案很扎心:当然应该。
为什么?因为品牌,是它们利润的护城河。
在第一模块讲交易成本的时候,我们说过,大品牌的价值,是降低了消费者在无数小品牌之间的“比较成本”等等交易成本。消费者买大品牌的产品,成本更低,风险更小。而买你的产品,可能就是一次冒险之旅。
所以记住:大品牌就该多赚钱。你要做的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拿起铁锹,默默地深挖这条护城河。
怎么挖?深挖品牌的护城河,有三个姿势:了解、信任和偏好。
“了解”,就是知名度。这需要用钱来挖。
宝洁一年投入几十亿美元,没日没夜地打广告。这么多钱投下去,有什么效果?
效果就是,你去买洗发水:
如果你头屑多的话,你会买什么?海飞丝;
如果你想让头发柔顺一些,买什么?飘柔;
如果你想让染的发不掉色,买什么?沙宣;
如果你想滋养头皮呢?潘婷;
那你想买纯天然的洗发水呢?伊卡璐。
这都是谁告诉你的?宝洁。
“信任”,就是美誉度。这需要用时间来挖。
品牌,就是你递给消费者的一把刀:我要是对不起你,你就拿这把刀捅死我。
谁都有可能犯错,只不过犯了错,要认怂、认错、认赔。这样消费者就不会动刀子捅你,假以时日,他们就会真的信任你。
这就是为什么同仁堂有那句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偏好”,就是忠诚度。这需要用感情来挖。
请问,你更喜欢吴亦凡,还是蔡徐坤?
这个问题,就算打起来,双方的粉丝最终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偏好,是长时间活动建立的感情使然。这种基于偏好的品牌价值,最终会让你就算有点不如别人,粉丝也会捍卫你,而不是抛弃你。
什么是护城河?护城河,也叫“壁垒”,就是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
从线段型商业,到中心型商业,到去中心型商业。每次商业进化的脚步落下,都会震碎传统的交易结构,释放巨大的红利。
但是,红利所带来的先发优势,不是护城河。先发优势只是帮你争取到了挖护城河的时间。
这一讲,我们说了四类护城河中的第一类:无形资产。其中包括许可和品牌。
许可,就是我能做,但你不能做的事情。品牌,就是用户的了解、信任和偏好。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许可、品牌,都是“无法看见”的护城河。下一讲,我们聊一种“固若金汤”的护城河:成本优势。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埃隆·马斯克说,我不要护城河,我把专利全免费,最好的护城河就是一路狂奔。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你同意吗?
知识框架图
27. 成本优势:固若金汤的护城河
正文
上一讲说的无形资产,包括许可和品牌,是你“无法看见”的护城河。从线段型商业,到中心型商业,再到去中心型商业。一旦抓住商业进化带来的机遇,你要立刻开挖“被低估的许可、被信任的品牌”这两条护城河,把红利变成利润。
那么,我们的行业确实是“完全自由竞争”,没有准入许可呢?我们也是个新创立的弱势品牌,来不及瞬间强大呢?
嗯,那你可以试试挖一条叫做“成本优势”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很不好挖,不过一旦挖好,就固若金汤。成本优势护城河,包括两种形态:规模,和管理。
先说规模。
商业中,有个非常基本的“成本公式”:成本=(固定成本/销售规模)+变动成本
现在,我要挖“成本优势”的护城河,降低成本,怎么挖?
根据公式,有三种挖法:
- 降低固定成本(比如降低生产线的投入);
- 降低变动成本(比如降低原料采购价格);
- 提升销售规模。
小米选择了:提升销售规模。
2019年6月,在《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的毕业酒会上,我邀请了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刘德来做分享。刘德讲了他们产品的案例。
假如做一个智能手环的固定成本是1000万(包括设计费、开模具、投入生产线),变动成本是60元(包括芯片、电池、包装等)。你怎么定价?
这和销售规模有关系。
小米说,我至少卖1000万个。那么1000万元的固定成本,摊薄在1000万个手环上,只有1元钱。加上60元的变动成本,卖61元就不亏。
但是,小米真的能卖1000万个吗?赌赌呗,看看谁怕谁。
现在,你是一个创业者,你也来做智能手环了。你觉得你能卖多少个?
我估计卖不到1000万吧。先说10万个?
好。1000万的固定成本,摊薄在10万个手环上,每个要100元,加上60元的变动成本,你要卖160元,才不亏。
小米的61元,对你的160元,你觉得谁更有竞争优势?
这个规模,就是小米的“成本优势”护城河。
那我也可以赌啊。你试试看,你未必敢。
为什么我不敢?我再举个例子。
我在得到上的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为了保证输出品质,每个5分钟,我都要投入5~7小时的时间。以我的时间成本来计算,我大概一共投入了800万元人民币,来做这一门课。
得到课程的定价是199元。这就意味着,这门课必须卖出8万份,和平台对半分后,我才能收回成本。
当然,最后因为运气好,更重要的是你们的支持,这门课的销售规模超过了8万。
好。现在你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商业讲得比我好的老师呢?当然有。肯定有。估计还很多。但是,这时他们就需要做一个判断:在199元这个定价下,我有没有信心也卖出8万份?因为如果卖不到8万份,你就必须明知亏损,也要硬着头皮做完全年的课程。
199元之下的8万份,是我对“规模”下的重注,挖的护城河。
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看准了商业进化的方向,就可以用“一把全压”的方式直接上规模,把竞争对手吓退在护城河之外。
然后,是管理。
我有一句话分享给所有读者:管理是永远的护城河。
每一家公司的创立,都是一个婴儿来到世间;而每一位创业者,都是它们那未经培训的父母。没有做过经理,从来没有认真学过管理,就开始做老板。他们要么把公司照书养,要么把公司当猪养。
创业者们,最喜欢讨论的,都是战略问题。比如我们进军哪个市场?我们用什么策略对竞争对手诱敌深入、一网打尽?
创业者们,最喜欢关注的,都是产品问题。这个包装的材质不够好,这个按钮的颜色不够高级,这个流程的设计不够流畅。
创业者们,最让人烦心的,都是管理问题。比如:
过去3个团队能做的事情,现在能不能一个团队做?
过去15天干完的事,现在能不能3天干完?
7个步骤,能不能并成6个步骤?
这笔钱能不能不花,或者少花25%?
这些都是管理。
战略是恢宏的决策,管理是每日的功课。因为默默无闻,所以总被人忽视。
黄铁鹰老师写过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人人都知道海底捞服务好,但就是学不会。
客户想要把剩下的西瓜打包,服务员就给他打包一个西瓜。你也给客户一个西瓜。排队等位时,海底捞给客户免费美甲。你也给客户免费美甲。客户在店门口看人吵架,海底捞端个小凳子给客户,让他站得高看得远,说:我们已经有店员去打听怎么回事了,一会儿回来给你汇报。你也给店里买了很多小板凳。
但是,你的生意,就是不如海底捞。怎么都学不会。
所以黄铁鹰老师说“海底捞你学不会”。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海底捞的服务,你为什么学不会。
因为海底捞有一道护城河。这道护城河,不是那些“人类已经无法理解的服务”,而是让员工不断创造这些服务的“管理”机制。
比如,海底捞是如何发工资的?
海底捞的薪酬制度中,有一项现代化公司难以想象的、极度奇葩的安排:把一部分工资,发给员工的父母。
什么意思?
具体来说,海底捞会根据员工的业绩,把一部分奖金(200元、400元,或者600元),以“父母补贴”的形式,直接寄给这位员工在老家的父母。
你想想,如果你是这位员工的父母,每月收到海底捞发的“父母补贴”,你是什么感觉?
你肯定更经常和街坊邻居串门了:我们家孩子的单位啊,又给我寄钱了。真是。说了不要寄不要寄,他们偏要寄。这孩子也真争气,加入效益这么好的一家单位。来来来,这顿饭我请。
万一这个月绩效不好,只收到200元呢?立刻打电话过去了:孩子,这个月我怎么只收到200元啊?是不是你没有好好干活啊?你要努力啊!不要偷懒啊!
海底捞不用鞭策员工。员工的父母会帮你鞭策。你说,海底捞,你是不是学不会?
比如,海底捞是怎么给店长分红的?
店长可以在一家店面分红。但是分红方案,有两个选择。
- A、获得其店面利润的 2.8%;
- B、获得其店面利润 0.4%的干股分红。虽然少,但是该店长还可以获得其徒子店3.1%的分红,获得徒孙店面1.5%的分红。
你是店长,你怎么选?
只要一个徒弟去开了一家新店,你至少能拿(0.4%+3.1%=)3.5%的分红,比自己干好多了。
海底捞不用鼓励收徒。店长会主动教徒弟,并鼓励他出去开店。你说,海底捞,你是不是学不会?
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你就在成本上拥有优势。管理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永远都是一条深深的护城河。
成本优势这条护城河,很不好挖,不过一旦挖好,就固若金汤。成本优势,来自于两种能力:规模,和管理。
规模,能成为护城河,是因为它摊薄了固定成本。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看准了商业进化,就可以用“一把全压”的方式直接上规模,把竞争对手吓退在护城河之外。
管理,能成为护城河,是因为你可以敞亮告诉所有人,但也没几个人可以学会。管理效率的提升,会带来成本优势。因为别人很难学会,管理,是永远的护城河。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护城河,它会自我生长,越来越强大。我们下一讲来介绍。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管理为什么这么难学?把“学”这个字放在管理前面,是不是就错了?为什么?
知识框架图
28. 网络效应:拥有生命的护城河
正文
许可,就是我能做,但你不能做的事情。品牌,就是用户的了解、信任和偏好。
无形资产,是你无法看见的护城河。
规模,就是用销量,摊薄了固定成本。管理,就是用机制,提升了运营效率。
成本优势,是你学不会的护城河。
可是,我没有无形资产,也不懂降低成本怎么办呢?
嗯。这就有点难了。那你试试挖这一讲要说的“网络效应”护城河呢?这条护城河就厉害了,它是有生命的。一旦挖成功,就会自我生长,越来越强大。
哇,这么厉害!
是的。
网络效应的概念,我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基础篇、实战篇,以及《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里,都不同程度地提到过。可见它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重讲一遍网络效应。今天,我要着重给你介绍,网络效应作为护城河的两种形态:用户,和生态,以及我们如何在商业进化的道路上,利用网络效应,守住自己的利润。
第一,用户。
请问,你可以用你中国移动的手机,给联通的朋友发短信吗?
啊?可以啊。当然可以。难道不可以吗?
是的。确实可以。很多人把短信互通,当成“这还用问”的理所当然。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移动和联通之间的短信互通,从2002年5月份才正式开始。
2002年之前,我想买个手机号码,加入一家运营商。请问我会怎么选?
不能互发短信,当然选我朋友们都加入的那个运营商啊,这样才又方便又便宜。移动用户多,那我加入移动。你加入移动后,你的朋友呢?因为你的加入,就更会加入移动。
这就是“用户”这条护城河的神奇之处:用户越多,就用户更多。
2002年5月,国家出台政策,要求移动、联通必须互发短信,刺穿这个“网络效应”。
你猜然后怎样?移动把向联通发的短信,定价为0.15元一条。而发给“自己人”,定价为0.1元。吸引你留在护城河内,做“自己人”。
记者问,为什么发给联通的贵?答:跨网成本高。
真的是跨网成本高吗?联通把向移动发的短信,定为0.1元一条。同样跨网,联通就便宜。为什么?移动用户,你们都到我的护城河里来吧。
小灵通一看,赶紧把短信定为8分钱一条。来吧,都来吧,我的护城河更舒服。
后来,所有运营商之间的短信,统一为1毛。自此之后,消费者不用再去考虑身边人用的什么网络,而只关心各自的服务等级。
运营商之间的这场“诸神之战”,本质上是抢挖“用户”这条护城河之战。
那我没有运营商那么大呢?是不是也能挖这条“用户越多,就用户更多”的护城河呢?
如果你是一个旅行机构,可以不仅仅考虑经营目的地资源、旅行体验,更要同时经营同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用户们一旦从陌生走向熟悉,产生彼此依赖的网络效应,下一次一个人“说走就走”,其他人就会“You jump, I jump”。
第二,生态。
你有没有用过世纪佳缘或者百合网?
当世纪佳缘上的男生女生都不多时,一个男生上来搜索有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发现没有,就觉得网站没价值,走了。
一个女生上来一搜,也没搜到,也走了。他们俩都走了,这个平台的价值就下降了。其他人上来搜,发现更没价值了,也不来了。
男女双方的数量,彼此刺激着,越少就越少。
假设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世纪佳缘上的用户突然多得不得了。
这时一个男生上来一搜,哇,这么多条件匹配的女生啊。于是,他会留下来和几个女生聊一聊。一个女生上来一搜,也发现匹配得这么多,于是也会留下来,和几个男生聊一聊。
这时,平台的总价值因为他们俩的留下,越来越大。其他人上来搜,就更愿意留下来了。
男女双方的数量,彼此刺激着,越少就越少哦,越多就越多。
“越少就越少,越多就越多”,这中间一定存在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之后,用户就会自我增加,易守难攻,形成护城河。
这就是男女双方彼此刺激形成的“生态”,又叫“双边网络效应”,或者“多边网络效应”。
生态的护城河,成就了很多企业,比如说微软的开发者和用户之间,淘宝的买家和卖家之间,小米的万物互联的设备和海量用户之间。
用户,是单边网络效应;生态,是多边网络效应。
那么,从线段型商业,到中心型商业,再到去中心型商业,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深挖网络效应的护城河,把时代砸在我头上的红利,变成利润呢?
坚持深挖,深挖,直到挖到一个特殊的位置:临界点。因为一旦挖到了临界点,用户和生态就会像拥有生命一样,自我成长。而你,就能拿走桌面上所有筹码,赢家通吃。
挖网络效应这条护城河,真正的胜利不是发生在终点,而是发生在临界点。
怎样才能首先挖到“临界点”?借助“资本”这只铁锹,给游戏加速。
怎么加速?
首先,你要把产品做得足够好;但这远远不够,你还要把产品免费;免费还不够,你就要靠补贴;补贴还不够,你就要比别人补贴得更快。
大量的资本,推动着创业者向着“临界点”一路狂挖。百分之一的创业者,率先挖到临界点,获得“网络效应”降临带来的最终胜利。而赌对的资本,也将获得百倍的财富。
那没赌对的资本呢?
别为他们担心。资本玩的,其实是一个概率游戏。他们下注的,远远不是这一个项目。他们可能下注了100个项目。
这些项目中,只要有1个率先挖到了临界点,就能获得百倍的成功,足够收回其它99个项目的损失。如果因为眼光好,你投中了2个,或者3个,那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是一枚在空中翻滚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硬币。硬币的一面,是九死一生的创业;另一面,是千金一赌的资本。
什么是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就是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越多。
网络效应有两种基本形态:基于“用户”的单边网络效应,和基于“生态”的多边网络效应。用户和生态,是拥有生命的,自我生长的护城河。
那我应该如何利用挖网络效应这条护城河,把商业进化的红利,转变为利润呢?记住四句话:
- 你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99死1生,赢家通吃的游戏;
- 真正的胜利,不是谁先到达终点,而是谁先到达临界点;
- 速度,是这场战争中,克服运气(也就是概率)的最佳武器;
- 和投资人合作,用资本换取速度,战胜概率。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无形资产、成本优势、网络效应,都是挡住竞争对手无法进入的护城河。假设我已经挖了这三条护城河,阻挡竞争对手进来。那么,有没有一条护城河,我可以用来阻挡用户出去呢?
还真有。那就是:迁移成本。我们下一讲继续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概念叫“C轮死”?就是说很多互联网公司,拿不到C轮融资,最后死掉了。你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还是代表互联网行业有“泡沫”呢?
知识框架图
29. 迁移成本:反向建立护城河,防止用户逃离
正文
前面三讲说的护城河(无形资产、成本优势、网络效应),是阻挡竞争对手进来;而这一讲要说的护城河迁移成本(包括习惯和资产),则是防止用户出去。
什么叫“习惯”?为什么“习惯”也是护城河?
按照国际惯例,先举例子。
我是一个南京人,1999年才定居上海。
南京有一句俗话,没有一只鸭子能游过长江。
为什么?
因为都被南京人吃掉了。板鸭、盐水鸭、鸭油烧饼、鸭血粉丝汤,无数种让鸭子闻风丧胆的吃法。
身为南京人的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鸭血粉丝汤。到上海之后发现,上海也有很多鸭血粉丝店,最著名的就是妯娌。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店时,虽没有泪流满面,但也像见到亲人一般,迫不及待地尝了尝。
但,吃完后,我很失望,这也太难吃了。
上海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等我腾出手来,一定要开一家“正宗”的鸭血粉丝汤,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上海人民,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吃的鸭血粉丝汤。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没腾出手。
直到有一天,我去广州给一家著名的投资机构天图资本讲课。讲课前,我和天图资本的总经理冯卫东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聊到他们投资的公司,冯卫东说他们投了妯娌。
什么?你们居然投了妯娌?这也太没眼光了吧。
这个妯娌怎么能吃啊,原来是你们投的,这个也太难吃了。真正好的鸭血粉丝汤在南京,比如,这家叫某某的,那家叫某某的,等等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好吃的鸭血粉丝汤。
冯卫东说,你说的这家是不是在这条街?那家是不是在那个巷子?
对啊。
其实你说的这些家,我们都去过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投资妯娌。
那为什么呀?
他说,你认为的正宗,你觉得好吃,可能并不是因为它好吃,只因为你从小吃习惯了而已。你从小吃到大的,那种南京人民觉得好吃的鸭血粉丝汤,全国人民可能并不喜欢。
我那一刻,突然有种被打了一拳的感觉。
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胃,特别不爱吃西餐。我最爱吃的东西,是火锅、烧烤、小龙虾。这也是我的“习惯”,这把“习惯锁”,把我牢牢地锁在了自己的口味之内,无法迈向全球美食的广阔天地。
我们都会被一些习惯,“锁”在某个禁闭的城池里。如果你的产品有把“习惯锁”,那就是一条用户很难逃离的护城河。
举个例子,很多人用苹果手机。听说华为、小米也不错,就忍不住试试。上手之后,发现完全没法用,这个按钮在哪里,那个功能在哪里,怎么都找不到。
比如,苹果手机解锁的方式,是用户非常习惯的滑块,而华为和小米的开锁方式都不是。为什么?因为苹果为这种“滑块解锁”的方式申请了专利。
这有什么技术含量?为什么连这个都要申请专利?为了用这个专利的“习惯锁”,把苹果用户锁在自己的城池里。
最后,不少用户只好放弃华为和小米,回到苹果阵营,回到被苹果的“习惯锁”禁闭的城池的那一刻,用户反而神清气爽,对城池里的其他人说:你还别说,手机还真就是苹果好用。
反过来同样,用习惯华为、小米的人,也很难“习惯”苹果。这两大阵营的用户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但他们只不过都是被“习惯锁”锁在了各自的护城河里而已。
你的用来防止用户迁移的“习惯锁”,是什么?
我们再说说“资产”这个迁移成本护城河。
上一讲,我们说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不能互相发短信时,用户更多的中国移动,就有了一条“拥有生命,越生长越强大”的网络效应护城河。
这条护城河,在2002年5月,随着互发短信变为可能,而被刺破。
那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这场“深挖护城河”的战争,就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
2019年11月27日,工信部正式宣布运营商必须在全国范围提供“携号转网”的服务。
什么叫“携号转网”?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中国移动的用户,改为变成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电信的用户,而手机号码不变。
其实早在10年前,工信部就一直要求三大运营商携号转网。但大家磨磨蹭蹭,不断试点,但就迟迟不在全国实施。
现在终于在全国实施了,但去营业厅办理过携号转网的人表示,简直太难了。
你会发现,总有一些套餐让你无法转网。没有阻止转网的套餐,会发现你购买的靓号合约期,让你无法转网。
如果没有靓号,也没有套餐,坚决要转的呢?就让你去很远的营业厅办理转网。
为什么“携号转网”这么难?
因为手机号码是用户的核心资产,它是防止用户逃离的、极其重要的护城河。
我的手机号码用了18年,通讯录里有5700多位联系人,我已经没有办法逐个通知这5700多人说我换号了。
另外,我的手机号码还注册了各种App,甚至我都忘了注册了哪些App。如果不能携号转网,这些App就都登录不了。而原来的手机号码一旦分配给了别人,他甚至就有可能用验证码的方式,登录我的账号。
所以,你发现没有,手机号码,对用户来说已经是无法抛弃的重大资产,你用的时间越长越不能换。
只要运营商掌握着用户手机号码这种核心资产,用户的迁移成本就会非常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携号转网非常难了。因为那就是一把锁,把你锁在它的护城河之内的“资产锁”。
那你如何能利用“资产”护城河,防止用户流失向竞争对手呢?
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可以是这把资产锁。
投资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数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投资方案;酒店,可以在用户入住前,提前准备好他喜欢的报纸和水果;社交App,可以免费把用户的聊天记录存在云端,等等等等。
每一位创业者,都应牢记这四类八条护城河:
- 第一类,无形资产,包括许可和品牌;
- 第二类,成本优势,包括规模和管理;
- 第三类,网络效应,包括用户和生态;
- 第四类,迁移成本,包括习惯和资产。
利润,来源于没有竞争。
如何才能实现没有竞争?在赚到红利后,要迅速挖你的护城河,保护你的“地盘”不会被竞争对手侵入,也保护你的用户不会迁移出去。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很快,我们的《刘润·商业通识30讲》即将接近尾声。
我们找到了,网络密度,和交易成本这两条观察商业进化的线索。
我们看清了,从商业原始社会,到线段型商业,到中心型商业,到去中心型商业,甚至最后走向全连接型商业的进化路径。
我们深挖了,在每一次商业进化的脚步落下时,把结构巨变带来的红利变成利润的护城河。
回到本课发刊词的一句话。不要问,我有辉煌的前途吗?而要问,在商业那注定辉煌的前途上,有我吗?
在下一讲,也是本课的最后一讲,我希望能帮你找到,在商业那注定辉煌的前途上,你的位置和身份。你会是一个劳动者,还是中奖者,还是套利者,还是取势者。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我想请你盘点一下,你的公司有护城河吗?如果有的话,你最深的那条护城河是什么?如果没有,你打算挖哪一条?
知识框架图
30. 你的未来史:商业进化道路上的四种未来,你选哪一种?
正文
你能看到什么样的历史,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你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王侯将相史,权力斗争、朝代更迭,那你就会用军事力量的对峙和国家力量的均衡的视角,预测未来。
如果你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那你就会用科技想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视角,预测未来。
如果你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基因进化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你就会用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对人的控制机制,预测未来。
如果你认为进化的动力是“连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那你就会用“交易+连接”这副洞察力眼镜,透视商业进化的方向。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网络密度=0”,不断迈向“交易成本=0,网络密度=100%”的方向。
在这门课的5个模块,我们分别回答了5个问题:
三句话:
- 第一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 第二句: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让交易过程遭遇“阻力”;
- 第三句:所谓商业进步,就是用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
连接,是进化的动力。
铁路、公路、集装箱,这些物理连接,造成空间折叠;电报、互联网、万物互联,这些虚拟连接,造成时间坍缩。
因为空间折叠、时间坍缩,两个原来被时空隔绝的交易节点,站在彼此面前,跨越时间握手,交易变得“瞬间触手可得”。
商业从“交易成本=∞,网络密度=0”的原始商业社会,顺着小农经济、中心型商业社会,一路走来。
每一次商业的进化,都是交易结构的巨变。
用创新的办法,战胜“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这两条恶龙,降低交易成本的创业者,都获得了划时代的成功。
商业继续经由去中心型商业,向着“交易成本=0,网络密度=100%”的全连接型商业,绝尘而去。
所有理所当然的现在,都是曾经看起来不可能的未来。所有现在看起来不可想象的未来,可能都是明天理所当然的现在。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不要把外部的红利,当成内部的竞争力。想顺着商业进化的方向,顺势而为,获得属于自己的划时代的成功,至少需要两个步骤:
- 顺应商业进化的方向,抓住“红利”;
- 尽早就地开挖护城河,守住“利润”。
无形资产、成本优势、网络效应、迁移成本,这些护城河,你必须至少拥有其中一种。
先发优势不是护城河,先发优势只是给了你挖护城河的时间,让你有机会,把红利变为利润,而不是工资。
这门课,讲到现在,我想从整个世界,回到你的身上。
研究一切别人的历史,都是为了创造“你的未来史”。
每个人在商业进化的道路上,都有四种可能的未来,四种“未来史”的大片预告,你选哪一种?
第一种,叫作“劳动者”的未来史。
劳动者,生活在一个成熟的商业世界里,一个结构固化的交易网络里。至少他们认为是这样。劳动者看不到悄悄在推动商业进化的连接的力量,看不到网络密度的不断提升,更不相信交易成本会降低。
他们勉强找到一个生态位,然后苦苦支撑。他们在打工,他们在创业。但就算在创业,他们其实也只是在为这个社会打工而已。
劳动者,没有抓住商业进化的红利,也没有尽早挖出护城河,他们只能赚取微薄的社会工资。他们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掉。因为稳定的结构,是没有巨大的新机会的。
你愿意选择“劳动者”,作为“你的未来史”的剧本吗?
第二种,叫作“中奖者”的未来史。
中奖者很幸运。
首先,他生活在了一个交易结构突然巨变,导致短暂供需失衡的商业时代。一个个新的、高价值的生态位,因为这些失衡,被创造出来,然后砸向密布的交易节点。
有些交易节点,因为有“连接+交易”的洞察力眼镜,看到了这些生态位,主动迎上前去,因此收获了巨大的红利。有些仅仅是因为运气好,闭着眼睛也被红利砸中。
祝贺他们,他们中奖了。他们是中奖者。
但是,他们要么把外部的红利当成了内部的能力,要么认为红利雨会一直下下去,因而没有去挖护城河。
与红利相伴相生的竞争,紧跟而来,短暂的供需失衡迅速消失。中奖者,挥霍完自己的运气,只能赚工资。
但是他们不服气,跑向他们认为的下一个红利,但总是失望而归。
中奖者,把靠运气赚来的钱,凭实力赔光。
你愿意选择“中奖者”,作为“你的未来史”的剧本吗?
第三种,叫作“套利者”的未来史。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天生的猎人,永远不可能做农夫。生命给了他猎枪,但没有给他锄头。他只会到处狩猎红利,但绝不会在地里耕种利润。
他们就是“套利者”。
套利者,永远都在追逐红利,从一个风口赶到下一个风口。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巨大的“红利”,吃饱到无法动弹;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很久没有找到“机会”,而饿好几天。
套利者虽然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和嗅觉,经常能感知机会的方向,但他们没有城池,没有土地,他们是商业世界里永远的狩猎民族。
他们总是在问:最近哪个行业好做啊?
3D打印火的时候,他们在做3D打印;互联网金融火的时候,他们在做互联网金融;社交电商火的时候,他们在做社交电商。
不去挖护城河,永远没有沉淀,一辈子疲于奔命。
你愿意选择“套利者”,作为“你的未来史”的剧本吗?
第四种,叫作“取势者”的未来史。
取势者,会主动戴上“连接+交易”的洞察力眼镜,不断透视“连接”方向,寻找提升“交易”效率的工具。因为他们知道,那就是红利雨降落的方向。
一旦看到红利,他们会利用短暂的供需失衡,占领一个新的高价值的生态位,但不会得意忘形。他们不会把红利拿回家,而是用它们来深挖护城河,把竞争对手挡在外面,把用户留在里面,从而获得真正的利润。
取势者懂得:真正的利润,开始于没有竞争。
然后,取势者会一边享受着源源不断的利润,一边继续戴上“连接+交易”的洞察力眼镜,顺着商业进化的方向,寻找新的红利,创造第二曲线、第三曲线。
取势者,永远不会把自己放在时代的对立面。
你愿意选择“取势者”,作为“你的未来史”的剧本吗?
我们非常幸运,没有生在商业原始社会。那时太荒蛮,网络密度=0,交易成本=∞,万物不可交易,黑茫茫一片。 那时的我们,不需要商业。
我们非常幸运,没有生在全连接型商业文明时代。那时太科幻,网络密度=100%,交易成本=0,万物瞬间交易,看都看不清。 那时的商业,不需要我们。
我们生在气势恢宏的中心型商业文明,和如漫天繁星般的去中心型商业文明的交替时代。在这个交替的时代,旧的交易结构正在断裂,新的交易结构正在形成,到处都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这样的时代,才是一个需要创业者的时代,一个需要企业家的时代。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绝大部分都是勤奋的劳动者在默默耕耘,你也会听到中奖者欣喜若狂的叫声,看到套利者此起彼伏的身影。
但是,这个商业世界的未来史,最终是由取势者谱写。
感谢你听完《刘润·商业通识30讲》。
祝愿你能在商业那个注定辉煌的未来,选好你的剧本,书写“你的未来史”。
知识框架图
- 作者:Tony·Chen
- 链接:https://www.tony-chen.xyz//article/d6466536-87f1-482a-91ed-cf823accd91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