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海底捞涨价事件,从被狂喷,到顶不住压力官方道歉,群众胜利了!
道歉了,也恢复原价了,还有一波愤愤不平的人继续骂。看来,海底捞这家商业公司擅自涨价真的是「十恶不赦」啊。
吃瓜的同时,联想到一则医疗行业类似的新闻。
2018 年,上海市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挂号费类的医疗服务价格普遍上调。如,三甲医院普通门诊的费用从 22 元调整到 25 元。三级医院专家门诊中副主任医师挂号费从 30 元调整到 40 元,主任医师挂号费从 38 元提升到 50 元。
类似的案例,一样的结果,吐槽批评不断。
跟餐饮比,医疗更惨,总是被贴上民生、公益的标签,不但不能涨价,最好还得免费。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医生可以线上看病。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因为线上看医生不免费而给差评。
今天咱就探讨下:如果医疗服务免费了,会怎样呢?
如果医疗服务免费:必然导致患者端无门槛无节制的滥用资源
很多在线问诊平台,尤其是要求医生实时回复的免费问诊中,存在相当比例的「在吗?」类问题。对患者来说,唯一要付出的劳动就是打开App手指点点,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问看,反正不要钱。甚至很多患者在医生应答之后就消失了。
我父亲是位肝硬化患者,要每季度复查。直到现在每次去医院,他都要带着过去几年的检查单和诊断资料,跟医生详细介绍病情,生怕漏掉某个细节,医生说的每句话恨不得拿个本子记下来。后来父亲担心纸质时间久了看不清,让我帮忙存档成电子版,手机上方便看。
为什么他如此重视?除了对疾病本身的重视和恐惧,还有就是「来一次太不容易了」。
一定的获得门槛,才会慎重使用,对过程更重视,对结果抱预期。
如果医疗服务免费:医生会失去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动力
医疗服务免费了,但医生不能真公益吧,在这个假设下,政府极有可能是唯一的支付方。前端医疗资源的肆意挥霍,政府也不能无底线的兜底。结果就是医生的收入低且无差异,那医生哪来的动力去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呢。
有些平台上医生问诊免费,基本是平台补贴撑着,一个问题补贴个 1 ~ 5 元给医生。感兴趣的可以去体验,质量真的无法描述,什么样的医生都有。平台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商业公司最终目的还是要盈利啊。
医疗服务免费的结果:
- 患者:有事没事问一下,反正看病不要钱
- 医生:随便凑合应付一下,反正患者没花钱
而,医生没动力提升必然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最终遭殃的还是患者。
医疗服务免费,结果是两败俱伤!
既然免费不好,那为什么有些平台还能免费问诊呢?
理由一:「数据好看,就有投资人买单呀」
免费可以吸引用户,业务数据蹭蹭涨,免费不行还可以贴钱刺激患者看病呀,总之数据要增长。谁管真实需求是什么、医疗特殊性在哪、什么低频、什么风险,只要有漂亮的增长曲线,总能逮到个倒霉蛋买单,然后再想办法忽悠下一个更有钱的倒霉蛋呗。
投资人被骗一时,很难一直上当。这几年市场冷静了,钱也所剩不多,故事不好编了,大家开始问「医疗咋赚钱」,有些公司就撑不下去了。
理由二:「问诊免费,就多卖点药呀」
这又是另一种商业逻辑:前端引流,后端转化获利。放在医疗行业就变成了,问诊免费,吸引来的流量卖其他东西赚钱呀,最直接的就是卖药。
被线下叫停的「以药养医」,来线上重演。
一旦医生收入依靠的是处方药品的佣金,必然会导致多开乱开,到头来不该吃的药吃了,不该吃那么多的也吃完了。据主任所知,有些平台给医生的考核里,明确规定出药品销售额的指标。医生问诊是免费了,看似患者占了便宜,但是买回家的一堆药,保证把问诊费赚回来。
不存在免费的午餐,这是基础的商业常识。
疫情下,我们赞扬医护人员的英勇付出,但停留在嘴上的认可和靠信仰充值的英勇,能维持多久呢。
不能免费,也不能乱定价,核心是分层!
市场经济允许通过定价来实现需求和服务的匹配。用户需求分层,医疗服务分层,价格也要分层。
如果是小毛病,价格优惠的社区医院就够了;如果是重病,找专家才能解决,那咱就挂贵点的专家号;如果是疑难杂症,全国就几位大牛能解决,那就是最稀缺的资源,一定要更贵。
钟南山院士挂号费 1200 元,有何不可?
难道挂号费都 50 元一次,那全国人民需要多少位钟南山才够啊!
参考文献:
[1] 2018 年 7 月 27 日,上海市发改委《关于调整本市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