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d
Oct 30, 2021 11:20 AM
Tags
简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死记硬背了一次考试,考得不错,然后几乎在几天之内就忘记了所学的一切?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在教学生通过考试,还是在教他们以便让他们在余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理想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应该是一致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知道它们并不总是一致的。然而,正如你可能知道的那样,为了长期的结果而教学是完全可能的。来自认知科学的发现与非常有效(但不够流行)的教学方法相吻合。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谈谈促进有效长期学习的三个主要原则:
- 有意义的连接-解释每一个新的概念,学习者已经知道的概念(阅读更多)
- 检索实践——为了保持信息的可获得性,学习者应该通过尝试回忆信息来进行实践。(阅读更多)
- 间隔练习——为了使练习更有效率和效果,将练习重复分配给一段时间是有益的。
把这三个已经确立的想法合并成一个强有力的实践战略会有多大效果?肯特大学的 Rawson,Dunlosky 和 Sciartelli 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并在他们大学的几组本科生中测试了效果。他们的设计和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学习策略,具有很高的跨课堂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
这项研究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上过心理学导论课程的本科生。本课程的讲座照例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对讲座内容进行额外的练习。
演讲者定义了一系列在讲座中都涉及到的概念(例如“经典条件反射”,“确认偏误”)。参与实验的学生被分配到几个实验组中的一个,并且用研究人员设计的方法学习一半的概念。另一半的概念是他们自己学习的,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为课程考试做准备。在过程结束时,研究人员比较了使用设计策略学习的概念和在“一切照旧”模式下学习的概念的学习结果。
学习策略
研究人员开发了几种不同的练习程序,我们将在这里考虑两个主要的。这些实践课程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单独地,在电脑屏幕前,使用软件模拟学习与闪存卡。所研究的概念只有在课堂上学习后才在实践环节中提出。
两个主要策略是:
- 间隔检索练习——在这种策略中,每个概念的学习分三个步骤进行:
- 检索(Retrieval)—— 概念与自由文本字段一起提出,参与者被要求尽其所能输入定义。
- 监测(Monitoring) —— 概念和刚刚进入的反应,并将正确的定义分解为其主要思想。与会者被要求说明每个主要想法是否包括在他们所提供的定义中。
- 反馈(Feedback)—— 随着完整的定义,这个概念再次出现。
练习课程是自定进度的,在每个概念被正确回忆3次(或60分钟后)后结束。
- 重新练习(Restudy) 每个概念都以自定步调的方式出现,并附有完整的定义。在最初的演示之后,每个概念出现5次以上(演示的次数被选择为相似于在间隔检索条件下的平均演示次数)。
练习时间表及测试时间表
练习课——所有参与者共参加了6次练习课,为期3周,每周2次。
课程考试——在最后一次练习后两天举行,包括多项选择题。
考试2-发生后3天的课程考试,包括暗示回忆问题(写定义)。
考试3-发生后24天的课程考试,包括暗示回忆问题(写定义)。
测量什么
参与的学生为了学分而选修这门课程,并像其他学生一样为了考试而学习。作为实验的一部分,他们只在实验室里练习讲课中涉及的一半概念,另一半他们必须自己学习,如果他们认为合适的话——“一切照旧”。
在每一个测试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在实验室中使用练习策略(间隔检索或重新学习)学到的概念与他们在“一切照旧”模式下自学的概念的记忆表现进行比较。
这项研究的设计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实验是在自然条件和时间表下进行的: 它是一门真实的课程,学生的动机是真实的,时间表是合理的,考试时间表代表的时间点是长期和相关的教育环境。
第二,将实验条件下的表现与同一学生在“一切照旧”条件下的表现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比较是在一组参与者中进行的,而不是在不同的组之间进行。
研究结果
在课程考试中的表现表明,使用间隔检索练习(橙色)学习的概念比参与者自己学习的概念(一切照旧,相邻的灰色)更容易记住。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字母级别。
重新学习实践条件(黄色)与“一切照旧”概念(相邻灰色)相比没有效果。
这些结果令人印象深刻。间隔式检索练习比单纯的间隔式练习要好,也比学生自己选择做的任何事情要好。
但这值得这么费劲么
当我们观察成绩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的时候,答案就变得清晰多了: 在下面的图中,你可以看到第一门课考试的成绩(左边,如上所示) ,然后是3天后和24天后的考试成绩(中间和右边) :
首先,很明显,两种间隔练习方法(橙色和黄色)在支持学生长期记忆信息方面比“一切照旧”方法(灰色)更有效。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一切照旧”意味着在考试前一天死记硬背,尽管这对于课程考试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们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的是一种常见现象的表现: “我为考试而学习,我考得很好,但一出门就忘记了一切”。间隔练习法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防止了考试后的快速遗忘。
这表明在一个间隔时间表中练习对记忆的命运有着质的不同的影响。大量的重复信息激活了学习信息,只有在检索的上下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才能很容易地检索到学习信息。当这种做法分布在更长的时间段内时,我们正在挑战自己,要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重建信息以及通向信息的路径——这种努力建立了一种更有意义和相互关联的记忆表示,即使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可以获得。
在本图中,我们使用知识构建的金字塔模型来演示学习策略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学习材料的命运。如果没有有意义的联系(左上角,砖块的错误放置) ,学习效果高度依赖于学习的背景(橙色盒子) ,学习后不久,学习效果很高,但是当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右上角) ,学习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当结构是有意义的(左下,砖的正确放置) ,即使学习的背景不再存在(右下) ,知识结构仍然存在。
另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检索: 本研究表明,当练习会话不仅是间隔的(在间隔检索和再学习条件下都发生了) ,而且还包括检索练习,长期的表现更好。你可以看到这个图中箭头标出的24天的差异: 黄色箭头表示间距的贡献,而橙色箭头表示间距检索的贡献。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强大的,因为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良好的练习程序,结合了两个有效学习的重要原则: 间隔练习和检索练习,可以帮助真正的学生在考试中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即使在相当长的时间后仍然记住这些信息。
论文中没有直接讨论加工的效果,但是它包含在空间检索过程中,因为学生需要在他们的初始答案中判断这三个核心思想是否存在。因此,间隔检索条件实际上涉及所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组合: 精化,检索和间隔。
一些心得:
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研究表明,通过在初始学习阶段之后进行适当间隔的检索练习,学生可以:
- 考试成绩更好
- 更好地保留知识以备将来使用,并作为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
- 在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方面也可能获得实践经验。
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实践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部分。这个方面有时候是隐藏的,因为我们只看到学生在短期考试中的表现,而这并不能揭示全部情况(即考试后发生的快速衰退)。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经常看到缺乏有效的实践; 例如,当开始教授高级材料时,含蓄地假设学生熟悉去年课程中所要求的背景知识,结果却发现他们不熟悉。
要真正支持学生将有效的练习常规融入他们的学习常规,这些策略应该融入课堂。
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有希望获得这些技能作为学习技能。
References and Resources:
Rawson, K. A., Dunlosky, J., & Sciartelli, S. M. (2013). The power of successive relearning: Improving performance on course exams and long-term reten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5(4), 523-548.
In this highly recommended youtube lecture (51 min), prof. John Dunlosky, one of the researchers, presents this study, as well as some findings on spaced learning and retrieval practice, and some very useful classroom applications
More on the topic:
A later study, also performed in a college classroom (engineering), found benefits for spaced retrieval practice for math knowledge retention at a cumulative final course exam, and in the final exam of the following cours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e spaced retrieval practice was compared with massed retrieval practice, and the course in general included multiple quizz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trieval practice. The added value of the spaced schedule is evident here.
Hopkins, R. F., Lyle, K. B., Hieb, J. L., & Ralston, P. A. (2016). Spaced retrieval practice increases college students’ short-and long-term retention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8(4), 853-873.
Another study proved the benefits of spaced retrieval practice in a simulated higher-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very short, students attended a lecture, were tested at the end of it and then again either 1 day or 8 days later. The differential timing of the review improved their performance on the reviewed materials, but also on material that was not reviewed, 35 days later.
Dr. Yana Weinstein from “The Learning Scientists” describes this study in this 11 minutes podcast.
Kapler, I. V., Weston, T., & Wiseheart, M. (2015). Spacing in a simulated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Long-term benefits for factual and higher-level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36, 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