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这是 Efrat Furst 博士的一个文章合集[1],她曾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学习孵化器(LInc)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学中心工作。主要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合作,将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自己的老师,理解如何更好地教学,才能让我们自学的效率更高。而 Efrat Furst 的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背景,也让「学习」过程变得具象,许多配图能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而许多案例也有明确严谨的实验过程。但更关键的是,能使我们看到许多自己思维上的误区。
 
编译内容有所删减也可能有所疏漏,欢迎勘误。这里着重讲一下对我个人比较有启发的部分。
notion image
 
当我们谈学习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一般来说大脑的功能是接收并处理来自环境的信号,并作出有效的反应,以支持机体的健康和生存。比如外面飘雪了就多穿一件衣服,看到老虎要转身逃跑。关于在特定情况下什么信息有效,是从长期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来的。比如一小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老虎,那么当老虎来吃人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该如何反应的。
 
信息存储在神经元中,通过发送和接收信号建立联系形成网络。这是大脑的基本运转机制。这些信息通过学习获得,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然后在回忆的时候重新激活。比如我们提到雪花,往往会联想到冬天,火炉等相关概念。正是这些关联的概念让我们对「冬天」这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要做出有效的反应,还是需要把这些信息和外界的刺激提取到工作记忆中来处理。
 
工作记忆是所有心理过程发生的地方,通常以一个决定或行动的方式出现。其特点为:
  • 需要同时操纵过去的知识和新输入的信息•容量有限(7±2)
  • 重新加载会丢失之前的内容 —— 要么对新的内容无视,要么删除掉当前进程(这也是为什么学习时候要避免被打断)
  • 所有长期记忆存储,必须通过工作记忆处理(PS:这是一个之前没注意到的知识点)
notion image
 
在工作记忆中如何处理信息,才能支持长期记忆存储?
  • 当信息被深入且有意义的加工时,容易记得更牢。比如第一次背诵「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只是觉得美,后续如果不考试很快就忘了。但当你看完苏轼一生的故事,见识过南方的竹林和萧瑟的雨天,以及人到中年的心境,这句话才能记得更牢。(关于意义的构建,文末有推荐)
  • 当信息能和已有概念进行关联时,容易记得更牢。比如刚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听说 LTV、PV、UV 的时候感觉每个概念都是陌生的且没有关系,只能死记硬背且还容易忘。后续习惯之后再引入 Time on site 、ARPU等概念,就能和之前的概念迅速建立关联网络,就能记得更清楚。这也是为何「费曼学习法」奏效的原因:你需要把新学的概念和你已知的概念融合,并且你能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角度用他的常识知识来解释,这就经历了:新的专业信息 - 自己知识网络内化 - 从内化网络找到普适概念传递三个阶段,如果能完美传达,自然理解深刻。
notion image
 
所以建立长期的记忆,有下面四个阶段:
  • 知道:即知道某个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词汇量是认知的边界。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
  • 理解:将这个新的概念和老的知识网络建立联系,产生对应的意义。
  • 使用:实践所学到的东西,以建立可及性和了解其功能。这里难点在于我们提取的路径往往不同,所以要不断地实践才能熟练的使用。
  • 精通:能快速轻松地使用它,甚至是自动地使用它。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释放出来工作记忆的空间来处理更多其他的信息,典型的就是初学开车的全神贯注,和精通开车之后可以边开边聊天。
 
从上述阶段可知,我们学习的快慢,其实取决于我们「先验知识」的多少。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自己的积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很关键的,但注意节点之间不能距离过大导致没有连接,那样的孤立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并不是别人推荐什么就应该学习什么,而是应该评估自己本身的知识点,然后再在已有的节点中添加更多相关的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notion image
而学习的时候由于有工作记忆的限制,如果一下扎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会产生「概念海啸」,导致工作记忆堵塞什么都学不会,这时候不应该贪多,反而应该先出来,再从自己有积累的角度进入,或者先把基础的知识打扎实再进入。
 
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回忆,在文集中有关于「提取练习」的部分,可以着重浏览。
意义第一,但也要兼顾语境
创造意义是学习的核心原则,所有其他原则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我们只记得我们有意识地想到的东西,知识的深浅取决于学习者关注或被引导去思考的方面。
 
这里的意义比较简单,并非是人为何活着那么复杂,而是类似「PLG」这样的概念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PLG」这个概念。(Product-led growth)
 
创造意义的定义是:用我们已经理解的其他概念来描述一个新的概念。一旦我们能用一个新词汇进行交流,我们就算是某种程度的理解了「它」。
 
但这种理解也分浅层和深层,其理解程度取决于上下文。比如小孩子能理解「融化」的概念,但是多数时候只能理解冰变成水,当她不断接受更多知识的时候,就能理解钢铁也是能「融化」的。这样他对这个单词意义的理解就更加的深入。
 
意义本身依赖于上下文(Context),而不是某种绝对值,上下文越多,我们能理解的意义更加深刻(从这个角度来看 Context Not Control 是不是更有意思了?)。而理解意义的核心在于这个概念是否有用 —— 能被使用、强化和记忆,否则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我们很难真正的「理解」某事,而是随着时空的不同而逐步加深理解,这也是在真实环境中实践的重要性。
 
在初始阶段,我们应该计划如何将一个新的概念嵌入到现有的网络中,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在后面的实践阶段,我们需要强调概念在各种相关语境中的效用,以扩展和嵌入所需的意义水平。
 
 
「知识」和「理解」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部分: 知识是结构,理解是功能。在某种意义上,任何知识都有某种程度的意义。譬如我们知道了「沉没成本」这个概念,但只有我们真正依赖这个概念产生决策或行动时,我们才是真正的理解了,这也便是知行合一的意义。反之,我们的大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存任意的信息(例如一个新词)。当它不再有用的时候,它会迅速消失,而当它有用的时候,它就会固定下来。
 
结语:这组内容对我最大的启发便是,除了对学习的过程更加清晰,对「理解」和「创造意义」的原因和意义也更清晰,同时也消除了许多妄念,比如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缺少大量知识的跳跃性学习,还有没有框架的碎片化学习,以及只输入不回顾的问题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对费曼学习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任何时候自己开始用「大词」等复杂的词汇传授经验时,多半自己并没有理解,或者说,没有理解到更深层次的普适概念,以至于听众无法理解。
 
别用复杂的词汇和行话来糊弄自己,诚实一些才能真正的进步。
 

References

[1] 以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文章合辑:
如何有效获取知识
如何有效获取知识
 
产品沉思录 - 如何像管理金融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产品沉思录 - 拒绝信息成瘾,重新思考你和信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