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前言:之前在产品沉思录中推荐了 P.A.R.A 的个人信息组织方法,循着踪迹找到了其方法的参考源头之一「Zettelkasten[1]」,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理论家 —— 尼克拉斯 · 卢曼(Niklas Luhmann)
研究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时,对我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学习了这套方法,而是破除了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
- 本以为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经常面对白纸一张开始创作(以前画画时候养成的坏习惯),却忽略了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创造。•遇到困难总是死磕,但其实沿着最有趣的道路前进,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也没什么不好•喜欢全文收藏,但其实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总想建立一套完美的分类,但其实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卢曼使用这套方法,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1968 年卢曼在新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他收到一份调查问卷关于他研究的内容,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项目:社会学理论。期限:30年。成本:零。」
这种记录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是经过德国作家 Sönke Ahrens 的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2] 》被广为人知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卡片盒笔记法的前因后果和详细指南。本文有颇多内容引用自此书及相关介绍,另:
- 本文不提供详细的 Zettelkasten 使用方法,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全文」在尾部找到参考链接,里面有非常具体的执行方法。•本文算是对 Zettelkasten 思想的应用,并非真正的「原创」(即并非一个一个字手打出来),而是有许多内容是对知识的「拼贴」以及大量的删减和自己的见解,会有一些偏见和误区,阅读时应谨慎思考。
Zettelkasten是什么
Zettelkasten是德语,英语是Slip-box,翻译过来就是纸条盒、便签盒、卡片盒子、卡片箱;简称卡片盒笔记法,或者卡盒笔记法。[3]
从本质上讲,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流程」,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将来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作为一种工具,Zettelkasten 是一个盒子(或一个盒子柜) ,用来装索引卡片或纸条(Zettel)。每张卡片上都有一条信息,一个索引和信息的来源。索引可以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数字,日期和时间,或者任何你可以用作唯一标识符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很简短,应该限制在几个单词或句子里。卡片的大小有助于保持它的简洁。图片和其他形式的信息也可以使用。
但是注意不要只复制信息。你必须用你自己的话写,用你理解的方式。每次消费来自其他地方的新信息时候,你都必须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处理该信息。不用担心理解的不够透彻,因为还要在卡片上标记信息的出处等更多的 Metadata,方便将来查找源信息。其实这里关键的思想是,为你的未来做永久的笔记。写起来,好像写给别人,用清晰、简洁的方式写作。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篇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可能并不是文采出众,但是记录翔实索引明确。
卡片撰写完成后,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卡片。在盒子里,卡片可以通过放置带有关键字的标签进一步组织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更容易地在大盒子里查找卡片。 不要担心结构,此方法的一个关键思想是,在添加注释时,让类别或主题「有机的」出现在你面前。预先设计结构、类别和层次,就会造成信息高速公路,好处是能快速的到达想去的地方,坏处是永远不知道别的小路能通向哪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添加越来越多的卡片。要充分释放其潜力,必须通过使用盒子标签、关键字和你所引用的卡片索引手动链接卡片。卡片的连接形式也可以很多样,既可以没有连接,也可以和很多张连接。要想将它们连接起来,你必须在Zettelkasten 的结构中进行大量的搜索和查找,这但也是它的设计的一部分 —— 随机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连接方式和遗失的知识。
将卡片连接起来的过程就像你的大脑一样。[4] 通过连接丢失的信息点,你创建了相互连接的知识集群,这些知识集群强调了基于连接数量的信息的重要性。它还可以帮助你记住在哪里可以找到一条信息。相互连接的信息会加速你的思考广度和整体价值。 卡片尺寸有限,其实是鼓励通过它来连接知识而不是记录知识。一旦你写下了一个信息或想法,并把它与相关的卡片联系起来,你就可以把它从你的头脑中扔掉 —— 传统的 inbox 思路的坏处是,只归档,但是没有连接,最终 inbox 就变成了垃圾桶,所有的想法被一起倒掉。
Zettelkasten的应用 [5]
卢曼曾经说过,如果你使用某种结构(比如书中的目录) ,你就会遵循一个固定的架构,这个架构会影响你的思维,限制你在知识库穿梭的路径。这就是为什么你选择的索引系统对于你的 Zettelkasten 的可扩展性非常重要。在分配新索引时,灵活性至关重要,例如在两张现有卡片之间插入一张新卡片,同时保留有意义的索引。索引系统是你们齐特尔卡斯顿的骨干。
那么,什么是好的索引系统?卢曼使用的是等级索引,这使他能够在他的结构中添加新的卡片,并同时保持它们的顺序。我们从一个非常基本的 Zettel 结构开始,只包含三张卡片。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卡片上有一个连续的数字。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第二张卡片的细节。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卡号2a,然后用卡号2b、2c 等继续这一行。
如果我们现在想对其中一个更深层次的卡片进行更多的细节,我们只需从1开始的新序列开始,如果你愿意的话,这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最后,我们有了一个结构,它提供了一个快速的、相对较小的知识库概述,但如果你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就会深入到细节。这个结构也可以被扁平化,形成一个信息流,比如说可以这样写成一本书。
Zettelkasten 背后的思考
观念的改变[6]
1. 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即使不打算著书立说,你也需要一种方法来组织你的思想,跟踪你所消费的信息。如果你想学习并长期记住一些东西,你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理解一个想法,你必须把它翻译成你自己的语言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完整形成的观点,而且是为了在第一时间形成值得分享的意见。
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消费信息。仅仅阅读的多并不意味着你有更多或更好的想法。 就像学游泳一样,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学习,而在于理解。当你真正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它被放在在一个由相关的想法和意义组成的架构中,这使得它更容易被记住。(可以参考阅读《世界观》一书)
当你消费信息的时候,拥有一个明确的、切实的目标会完全改变你处理信息的方式。你会更加专注,更加好奇。你不会浪费时间写下每一个细节,试图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做一个完美的记录。相反,你将尽可能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你就可以到达让开放性问题出现的地步,因为这些是唯一值得写的问题。
刻意练习是提高任何事情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刻意练习最基本的技能: 思考。即使你从来没有真正发表过一行文章,当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好像除了写作什么都不重要一样,你会极大地改善你思考的方方面面。
2. 没有人会从零开始一件事情(也不要这样做)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空白的页面、白色的画布、空荡荡的舞台 —— 我们最浪漫、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从零开始”是创造力的本质。
这种信念通过典型的写作教学方式得到了强化:我们被告知“选择一个话题”作为必要的第一步,然后进行研究、讨论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在你读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之前,你如何决定就是它呢?在你知道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之前,你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研究之中。阅读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的决定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通常来自现有的兴趣或理解。
这就是创作过程的核心: 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理想情况下,你应该在创作开始之前就开始研究,这样一旦你决定了一个话题,你就有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丰富资料可以利用。这就是为什么你要把信息放在「第二大脑」如此重要的原因。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外在化的思想池。到了创作的时候,我们不是按照从我们不可靠的大脑中摘取的盲目编造的计划去做。我们翻看笔记,追随兴趣、好奇心和直觉,这些都来自于阅读、思考、讨论和记笔记的实际工作。我们再也不用面对那空白的屏幕,不可能的要求“想写点什么”。
没有人真正从零开始创作。他们想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必须来自于之前的经验、研究或其他洞察。但因为他们没有根据这个事实采取行动,所以他们无法追根溯源。他们既没有支持性的材料,也没有准确的来源。由于他们没有从一开始就做笔记,所以他们要么从全新的东西开始(这是有风险的),要么回溯自己的历史(这很无聊)。
记笔记(并放置在你的第二大脑中)可以让你从传统的线性写作路径中解放出来。它允许你系统地从线性资源中提取信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重新组织,直到新的模式出现,然后再将它们转化为线性文本供其他人阅读。
当你发现从之前没有足够的东西可写,变成有太多东西可写时,你就会发现这些习惯带来的变化。
3. 总是沿着最有趣的道路前进,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也没什么不好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失败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与所学内容的个人联系。“即使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失败了,最常见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到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的意义(Balduf,2009) ,无法将其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Glynn ,2009),或者缺乏自主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Reeve 2006; Reeve,2009)”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 这并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使我们的工作可持续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建议与我们学到的典型的计划方法背道而驰。我们被告知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对这个计划的坚持程度,所以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我们萌生了一些新的念头,多数情况下会被压制 —— 因为会被指责说:你分心了。
但科学史上充满了偶然发现的故事,比如青霉素,比如 DNA。DNA 研究是由一笔拨款开始的,本身研究目标是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但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小组跟随他们的直觉和兴趣,一路开发出实际的研究项目(莱茵伯格1997)。如果他们坚持他们最初的计划,他们可能不会发现癌症的治疗方法,当然也不会发现 DNA 的结构。
计划是为了让我们有一种控制感,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控局面,这意味着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引向我们认为有趣和相关的方向。根据心理学教授 Arlen Moller 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当人们在选择(工作内容)方面有一种自主意识时,他们对随后任务的精力并没有减少”(Moller 2006)。换句话说,当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工作时,并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我们的成就感取决于持续不断的前进。但是在创造性工作中,问题会改变,新的方向会出现。这就是洞察力的本质。因此,我们不希望按照一个僵化的工作流程来工作,这个工作流程会受到意外事件的威胁。我们需要能够做出小的、持续的调整,以保持我们的兴趣、动力和工作一致。通过将写作工作分解成独立的步骤,对每个步骤获得快速反馈,并且始终遵循最深刻见解的路径,意想不到的见解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的驱动力。
卢曼从不强迫自己去做任何事情,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当我被卡住了一会儿,我就离开它去做别的事情。” 就像在比赛中一样,如果你遇到了阻力或者对手的力量,你不应该反抗它,而是应该先把他放在一边。
另外,只有当你同时进行多个感兴趣的项目时,外部思维系统的全部潜力才能实现。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你不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你会阅读许多书,但是这些书里面并不一定有你要的答案。但找到一本书所包含的见解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读它,所以你不妨有成效地去阅读和做笔记。花一点额外的时间来记录你遇到的最好的想法 —— 不管你是否知道它们最终将如何被使用 —— 归档下来后,至少在未来你很可能会「偶然」的再次发现他。过于专注于寻找答案,会浪费掉很多过程中花费的时间。
关于信息获取与组织
1. 标准化的行为,反而能激发创造力
在用集装箱运输之前,全球运输的效率是很低下的,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是非标准化的。全球贸易的到来是因为全部运输过程都围绕集装箱进行了设计,这样让输出和输入效率变得极高,继而带动了许多地区贸易的腾飞。
在日常的记录中也是如此。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以临时的、随机的方式记笔记 —— 甚至很多人不做记录。如果他们看到一个有趣的金句,他们会在下面划线。如果他们想发表评论,他们会把它写在空白处。如果他们有一个好主意,他们会把它写在手边的任何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手机备忘录)。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足够重要,他们可能会努力保存一个摘录。这使得他们在许多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了许多各种格式的内容。这也意味着,当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们首先得针对这些凌乱的记录,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 —— 或者直接从脑子中调取。
Zettelkasten 就像是思想的集装箱,里面存放了你在过往积累的大量知识。与其为你阅读的每一类信息「发明」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式,不如每次都使用一种完全标准化的格式。不管这些笔记包含什么内容,它们与哪个主题有关,或者它们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你对待每一个笔记的方式完全相同。
正是这种笔记的标准化,使得属于你的信息能够在一个地方建立起来,从量变到质变。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格式,虽然收集的数据量会增加,但整理的时间也会增加,或者最终沦为垃圾桶。通用格式消除了不必要的复杂性,也消除了混乱。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标准化的笔记可以很容易地拼装在一起,组装成无穷无尽的形状,同时又不会丢失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处理笔记的步骤。就像没有集装箱的时候运输什么东西到每个地方都要重新设计「接口」,如果都按照标准来的话,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比如,写下笔记并不是很难。把一组笔记变成一个大纲也不是很难。把一个充满相关论据的工作大纲变成一个粗略的草稿也不是什么挑战。把一个构思周密的粗略草稿润色成最终的草稿也是微不足道的。
通过标准化和简化笔记的格式和处理步骤,我们可以更聚焦在下面的流程:思考、反思、写作、讨论、测试和分享。这是一项增值的工作,现在我们有时间更有效地完成它。
2. 收藏无用,你需要自己整理信息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感觉收藏到就是学习到,但实际上「知晓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Research, Read, Assimilate; rinse and repeat。没必要捕捉 100% 的信息,大脑像个过滤器,只有不断改变过滤器,才能让信息真正输入到大脑(潜意识会默认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这一点很难觉察到)
信息被你的感官收集。信息不是这世间万物的属性,而是我们解释他们的一部分。所以消费信息的时候,不断的记录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大脑内「写入」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活动:信息必须从现有的数据中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创造者,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你的工作是对文本进行意义的建构,创造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因为你自己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3. 杠铃式阅读法(反复锻炼重点部位)
虽然我们要提高信息吸收效率,但大多数所谓的“快速阅读”技巧要么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而降低理解力,要么就是跳过大部分内容。试图提高阅读速度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强调的是你摄入的文本的绝对数量。阅读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对所读内容的处理。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么仔细阅读,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不好的书上。要么提高阅读速度,但其实囫囵吞枣并没有彻底的理解一本书 —— 因为信息没有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 信息只是一个机会。不利用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
杠铃式阅读法的步骤及原理
- 快速阅读本书,不要跳过,但是要标记出来那些你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
- 再读一遍,只读你标记出来的部分。并且好好做笔记,建立结构
真正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创造了信息的涌入。它包括深度处理、思考和写作,这些都是你已经读过的东西,并与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相互联系。只有阅读、思考和写作这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给你的大脑带来真正的改变,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
4. 为什么分类是个坏主意
创建类别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你从结构开始,然后把材料归档。注释必须符合这个结构。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至少一开始不会。它可能会发明类别以提高效率,但我们不会从已经存在的类别开始我们的生活 —— 我们的生活元初都是混沌。
当知识增长时,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而非搭建了某种结构,更像是植物。而非建筑物)
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成为知识。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
尾声
卢曼经常说,他从不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我只做容易做的事。只有当我马上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我才会去写。如果我稍有动摇,我就会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做别的事情。"(Luhmann,1987)。
下图是将卢曼一生的积累做成的信息可视化的图表,也希望从今日开始起,开始积累你自己的知识库吧。
References
[1]
Zettelkasten: https://niklas-luhmann-archiv.de/nachlass/uebersicht[2]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16624/[3]
Zettelkasten 是德语,英语是 Slip-box,翻译过来就是纸条盒、便签盒、卡片盒子、卡片箱;简称卡片盒笔记法,或者卡盒笔记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309878/answer/1120682799[4]
将卡片连接起来的过程就像你的大脑一样。: https://www.heise.de/newsticker/meldung/Missing-Link-Luhmanns-Denkmaschine-endlich-im-Netz-4364512.html?seite=all&hg=1&hgi=0&hgf=false[5]
Zettelkasten 的应用: https://emvi.com/blog/luhmanns-zettelkasten-a-productivity-tool-that-works-like-your-brain-N9Gd2G4aPv[6]
观念的改变: https://fortelabs.co/blog/how-to-take-smart-notes/- 作者:Tony·Chen
- 链接:https://www.tony-chen.xyz//article/607ce310-ec10-4cf6-b281-6cf6114daef7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