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在谈「创新」之前,我们应该先定义「创新」。因为词汇往往承载对复杂事实的定义,但由于词汇具有模糊性(尤其是中文)以及个体的认知局限,会导致我们对一些词汇理解流于表面。
比如「发明」和「创新」,前者强调的是首创性,其来源本质上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后者则多是在经济活动中的概念,不求首创性,但求其带来经济效益,否则就会沦为「无效创新」。前者是一个绝对概念,后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前者强调首创,后者强调收益。
举例说明,齐奥尔科夫斯基「发明」了火箭技术的理论知识,但是并不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 —— 究竟是武器,还是脱离引力的载具;而 SpaceX ,通过回收火箭技术,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在太空运输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所以当我们提到「创新」时,更应注重其是否能带来更多经济价值,且要避免超过同类太多的过度创新,更要避免为了追求首创性,去「重新发明轮子」。
下面便是关于创新的一些念头,从个人到组织的不完全记录。
1.关于创新的基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创新,暗含之意是带来更多经济收益。但多数情况下,我们创新会遇到两种困难:一种是因循守旧,重复已有模式不敢突破;另一种是纸上谈兵,在实际执行中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最终草草收场。解决这两种困难,需要满足以下主观客观的四个能力。
1.1.客观能力
以大量事实为依托的丰富经验
经常在简历中看到许多人写了大量的项目经验,但究竟有没有事实支撑?这个很多时候丢给他一个全新的没解决的问题就能一下暴露其本质。
举个例子,在设计师职业范围内,设计师其实更关注字体颜色排版等方面的创新,但往往会忽略了其物料最终摆放的情境和受众,如若不去现场观摩,则其设计很容易沦为华而不实的无效物料。譬如地推易拉宝设计,在我们第一次地推时,设计师因排版原因,将二维码放在易拉宝下方。评审时在电脑上看不觉得有丝毫问题,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会发现靠下的位置需要用户弯腰去扫,而且为了保证易拉宝的稳定性会在下方堆砌一些物料,这样一来用户的扫码成功率大大下降,这是不去现场实际查验过无法知晓的问题。脱离了事实创新,则很难产生「经济价值」。
又比如只要提到在线医疗产品,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说去医院推广,但实际并非如此。而在湖州等地医院里我们观察到,人群年龄相对较大,且来医院多半已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线问诊本身也无法替代线下检查过程,那么针对这个人群推广转化率就极低 —— 用户既然来了就希望能当面见到医生。退而求其次只能针对那些现有诊断结果不满意人群推广,却发现这群人问题相对复杂,更需要进一步预约专家当面确诊,亦非我们所擅长。
相对医院而言,大学城和工业区隐藏了大量「我有些毛病但是懒得去看」的人群(例如痘痘和黑头等),并且这些人多半没有医保。对他们来说简单的线上问诊可以极大节省了其付出的时间成本,加上非严重疾病,诊金不贵亦不会让其担忧其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尝试意愿强烈。
所以想要创新的前提是:具有以大量事实为依托的丰富经验
以多学科维度抽象的理论知识
是不是只泡在一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尽然。这些基于事实的经验,如若没有多学科理论来进行抽象总结,就像不懂石油提炼,只能把石油用来点燃一样浪费。多学科的抽象理论知识,其价值在于,能让已有经验被反复萃取提纯,将来可以复用在更多地方。
丁香医生的服务设计,大量利用了2011年在百姓网的经验和2016年在便利店的经验,而这两者从行业来看似乎和医疗无关,但是深挖下去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譬如丁香医生的问诊服务交付,主要是信息,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第一要务。2011年的百姓网亦是面临同样问题,如何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其选择是利用人工+机器的方法,将一条信息除了内容之外的属性进行不断拆分,根据行为反推用户的发帖动机,然后设定不同权重进行相应处理。以百姓网当年为例,任何新发布的帖子,都要进入其「赤壁」审核系统进行审核,每个帖子有一个默认分值,由几十个属性进行控制,分数扣完自动删帖。而剩下来的帖子再会进入人工审核系统进行审核,同时人工会不断迭代规则,例如:发帖人 IP 地址是娄底 + 发帖时间在凌晨 + 照片没有 exif 信息 + 发布城市为上海 + 车型为桑塔纳 ,其多半是假信息。通过不断迭代此类规则,确保帖子的有效性又能节省大量人工。
下图是我们控制医生排序的列表,和上述思路一样,只是对象由单个的帖子变成了人。整个算法由基础分 + 能力分 + 实时分 + 质量分构成,基础分意味着医生的「先天出身」,短期内很难改;能力分意味着医生的「主观能动性」,短期内能改;实时分意味着当下「接待能力」,每30分钟更新一次;质量分则是「用户+系统质量评判」。
分数越高的医生排序越高继而收入越高,分数低于一定值的医生会被封禁。通过不断的调整参数并对医生进行培训,医生回复质量明显提升,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口碑,目前长期稳定在98.3%的好评率(皆为用户主动评价,无默认值)。
所以这两个看似不同的行业,在其交付物性质上有相当的一致。而如果当时只知道赤壁是用来审核垃圾帖子的工具,没有深究其对信息处理的设计思路,就不会有这个应用。
而便利店的管理方法,抽象来看是对服务标准化的优秀提炼。譬如招募供给方面,我们参考了便利店对店长的要求 —— 选择能动性强但非经验丰富的合作者,对于便利店来说是四五线城市中专生,因为其收入要求不高且易于培训,吃得了苦。而对我们来说,重点是非一线城市的三甲主治医生,因为这群人在医院非既得利益者,加上人到中年还未固化但家庭开支多,所以很容易接受和配合平台的规则。
除了选人,我们还参考「店长管理手册」,制定了如「优秀问答五步法」等各种培训指南,并且还有专门团队对新入驻医生进行入门培训和考试,以及专项功能培训等。这样相对其他在线问诊平台,我们的医生服务质量更标准,更有获得感并且会积极配合平台规则进行服务迭代。同时我们还吸收了便利店保持其员工服务标准的检查方式「神秘访客」制度,我们会定期随机抽查医生部分回复内容交给行业专家评判,超过两次专业不合格即会做封禁处理,因为其随机性和匿名性,这样能有效的保证其在服务质量上长期不敢懈怠。
如芒格所说「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并且「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1.2.主观能力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在面试产品经理或者运营的时候,我很喜欢问骑过共享自行车的候选人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摩拜单车车身上面贴的小广告。在近百名候选人中,多数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职位和经验惯性,开始设计举报系统,积分系统,举报免费骑,举报有奖活动等,甚至还有会有人设计专门的广告位然后开始招商(或者说招安)那些贴广告的人…… 但是很多人会忽略一个问题:车身上有广告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被解决么?
根据目前的观察,多数情况下共享单车的刚性需求更强烈,早上一车难求的情况还挺多见。即使有小广告,只要车没坏而且不是巨脏多半也能忍,所以回答影响品牌形象的候选人多半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也侧面暴露其思维惯性非常大。目前大多数共享单车的广告都集中在车篓的太阳能电池板上(很多人没有观察到这个细节,以为就是塑料板),这个电池板的设计是为了延长单车车锁的电池寿命,减少人工换电池的成本。所以小广告如果贴在车篓里,就会影响车锁电池的蓄电能力,继而车辆运营寿命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定位好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抽象来看谁还会遇到此类问题,答案是小区居民楼墙面的解决方案(也是日常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即用把光滑的表面弄的凹凸不平,让黏胶无法贴牢,物业清洗时只需要冲水和用扫把就能轻松去掉。所以你现在能看到,许多单车在太阳能板上放置一些突起物(hellobike 是类似一层白色指压板),这样小广告粘不紧,风吹雨淋自然就会脱落。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你会觉得谁更有「创新」能力呢?是一个完善的用户举报系统+活动策划案,还是太阳能板上的一层凹凸呢?
如果对世界没有好奇心,那么答案即使放在面前,也会很难觉察。而许多创新,往往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出现,这背后就是强大的好奇心。
不跟随无所畏
我们在的商业社会其实是一片黑暗森林,传统的生态位置早就被巨头和先发者垄断,作为新兴团队是没有资格谈「后发先至」的。想要找到我们在这片森林的栖息之所,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并且通过创新寻找到新的独特生态位,走出巨头的阴影。所以创新对于小团队来说不仅仅是关乎价值的创造,更是关乎生死存亡。
2016年底丁香医生上线,面临的是已经做了好几年在用户心智中占据领先位置的春雨,以及有挂号作为天然引流的微医,还有百度加持深耕在线咨询多年的好大夫,以及亲爹腿巨粗的平安好医生,那么我们的是不是无路可走了呢?内部和外部都会有许多声音冒出来,我们应该找专家,应该接挂号,应该免费问诊等等。但齐白石老爷子很早前就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如果我们继续跟随这些先发者和巨头订好的规则游戏,那么最终一定是我们输掉这场战役。
我们将他们的优势摆在桌面上来看,看这条马奇诺防线哪里有漏洞,我们要选择在他们忽略的地方作战。
我们没有大咖名医,但是我们有一群大群遵循循证医学理念的年轻主治,并且及其认可丁香园的品牌和理念我们没有挂号引流,但是来我们平台的用户,遇到的问题多数也不需要去医院解决我们没有免费问诊,但是我们能确保用户付费之后得到 wow 的体验。
看清了这些现实之后,我们的创新选择就很简单了,All in 在别人忽略的「皮肤科、儿科、妇科」等「小科室问题」,主要抓「萍乡市人民医院」「淮南市人民医院」这样的三甲「腰部医生」,遵循循证医学避免出现「专业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态度」。通过不断的细分市场,我们慢慢的占领了一些用户的心智,带来了我们独有的局部优势。到今天为止,我们的付费咨询订单量在国内已经排名前三。
许多时候我们提到创新总会着力在「已有问题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却很容易忽略「当前情况下在哪里才是机会」。德鲁克先生早在1964年就告诉我们「发现机会,而非解决问题」才能让公司活下去。
2.关于创新的环境
一座城市的特质不能被建造,只能间接的由人们日常活动来产生,正如一朵花不能制造,却只能从深埋在泥土中的种子产生一样。一个组织的创新环境,也不是由一系列规矩组合而来,是长期内外环境的孕育带来的。不用去责怪团队没创新,反而是应该看看是否有能立于创新的环境。
2.1.组织内环境
有两种军队,一种是令行禁止的金字塔结构,每个级别的人都严格遵循上级发挥的每个步骤,所有信息都汇总到总部,由总部来决定每一步怎么走。这种军队在阵地战的时候非常厉害,因为在这种情境下需要的是压倒性的优势和足够大的惯性,而一旦环境有变,或者中枢指挥失联,则会瞬间化为乌有。许多传统的军事组织都是这样组成的,所谓「擒贼先擒王」便是如此。
另一种军队,常见于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部分,蒙面持枪,唯一的目的是制造恐慌。对他们来说每个团队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对他们来说不需要详细的任务细节,只有一个核心战略意图「制造恐慌」,所以他们会在任何环境,利用任何能利用的手段来达到目标,而且就算消灭了个别单元或者部分首脑,整个组织还能继续运转,并且能演变出来新的领袖。
在伊拉克战争中,拉姆斯菲尔德对美军的改造,其实参考了恐怖组织的这种形态,即强调战略意图,前端执行的是由特殊技能的战士(如狙击手,突击队员,通信员,医护人员)组成的小分队,而将大量的重火力(如舰炮,飞机轰炸,导弹支援)等放至后方,根据前方小队的具体需求来调用。
我们今天听起来高大上的「中台化」的思想,也来源于此,即让前端业务人员能非常灵活的调用公司各种后方资源,不断的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进行各种创新的尝试;中台支撑部门不断的将资源 API 化,方便前方调用。
综上,一个理想的组织应该由三部分构成:
明确的战略意图,让团队明白为何而战,而不拘泥具体操作路径在各个方面足够优秀的突击队成员,能力不相伯仲强大的支持部门,API 化资源,方便前方小队随时调用
关于组织设计还有很多理论,在此就不再单独展开。但值得提及的是,许多新型的组织形态都会首先在军事组织中应用,研究企业组织的变革不如研究军事组织的变革更前沿。
2.2.组织外环境
长者教育我们,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许多创新,往往集中在某些结构性的时代变革中,所以想要看清时代的脉搏,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引用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的观点:中国每次遇到经济危机都会开放一些原来封闭的行业,并且从未再关上准入大门,而许多创新的机会,就孕育其中。
1994年,开放房地产。而92年到94年人民币贬值近一倍1998年,开放外贸出口。同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开放创业板。同年美国次贷危机2018年,开放基础设施行业和服务业,包括能源、粮食流通和生产等(当然也包括我们在的医疗行业)。同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战
通过以上行业开放时间,结合胡润百富榜,就能看到许多创新如果在这些结构性的机会里面,将会带来巨大的回报。但是如果过早或者过晚,创新再厉害似乎也激不起波澜。回到我们所处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虽然在线问诊概念早在2011年就已经通过某产品被大众所熟知,但是为什么在2019年才能看到一些腾飞的前兆?其根本原因不是那些组织不行,而是大环境还不成熟,举一些必要条件: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4.13亿,2019年11.4亿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2014年,微信红包奇袭支付宝,全民进入移动支付时代2017年,国家颁布《互联网医院管理条例》建立线上诊疗新渠道,微信小程序上线2019年,药品法修改,支持在线购买处方药。
以上只是环境变化的冰山一角,但是相信你能感受到2011年的环境和2019年的环境成熟度也接近天壤之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供应链日趋丰富,用户习惯业已培养,我们的创新才算是有了坚固的基石,也能让我们今天提供的服务深度远超当年。
为什么理解组织外环境对创新如此重要?因为整个社会如一架巨大的机器,每个组织都是系统中的一个齿轮。如果这个齿轮和周边耦合的好,那么带动周边齿轮提高效率,能产生更多的系统价值;如果耦合的不好拖慢了系统,就会被系统淘汰。但是任何组织,如果脱离周边协作方,进入真空地带创新,其结果多半是脱氧而死。历史上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乔帮主的 Next 公司,Apple Lisa,任天堂的 N64,WiiU。这不是说这些组织本身的创新能力不行,而是脱离了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配套设置,导致曲高和寡无疾而终。(有兴趣可以看《世界观》一书)
相信诸位很难达到尼古拉斯 · 特斯拉的成就(我也一样达不到),但即使是这个发明了交流电、无线电等的天才,也会因为环境不成熟的问题,穷困潦倒死于温德姆纽约客酒店。
3.关于创新的若干误区
失败是默认值,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不能容忍失败,那么就不要提创新,创新总是站在失败的废墟上。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如果有现成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就用好他们(如拼多多利用了微信关系链做了下沉生意、ClubFactory利用了EMS + 1688做了印度生意)。一个组织,不要看他嘴上如何说鼓励创新,要看他如何做到鼓励创新。如果创新失败的人绩效都很惨淡,那么多半也只是说说而已。创新不是小聪明,也不是走捷径,这是一条最艰难的道路。丛林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 作者:Tony·Chen
- 链接:https://www.tony-chen.xyz//article/2fc1f452-bdde-4cdd-be30-b49fd240ba60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