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直在转变,人类不断采集信息,又将信息转变为知
 
整个文章结构如下,会分两篇写完:
  • 分层原则:什么是层次步速原理
  • 如何分层:怎样合理分配时间
  • 选择框架:向查理·芒格偷师
  • 获取有效信息的步骤
  • 获取有效信息三种方式
  • 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案
 

 
步速分层(Pace Layering)原理是什么
notion image
我们的观点是:没有一个称之为「建筑」的东西。建筑的正确构思是设计好每个层次构件的不同寿命。
——  Brand 1994
 
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是并不代表这些渠道都是等价的。就如同我们建造一座建筑,也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层次(如上图)。每个层次都有一个独特的合适的变化频率,慢层次提供稳定性,快层次驱使创新。不同层次独立变化是自然进化的健康结果,而并非被人为的控制。
 
看完年度所有营销案例可能很难,但是掌握大众心理学却能举一反三;优衣库虽然标榜的是快时尚每季上新,但是其热卖爆款背后的核心技术「摇粒绒」多年未变。
 
回到知识上来看何尝不是如此呢?大规模的编辑队伍,自动化的推荐算法,甚至人工智能写稿。妄图在快层次浏览完海量信息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媒体之前不断鼓吹的碎片化学习或者干货读书法,在你没有坚实的知识结构和基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原点之前,看似得到了有效的信息,但是其实只会让你的的知识结构更加风中凌乱。
 

 
如何分层:怎样合理分配时间
努力并不是关键,选择才是。那么如何合理的在各个层次的渠道分配时间就成了最关键的事情。结合步速分层理论,我把获取信息的渠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由快而慢依次罗列,至于时间如何分配,我想你看完自然会懂:
  • 信息粒:刷微博/朋友圈/新闻
    • 避免信息过载,此层面信息量极大且冗余,会极大的消耗时间,但能提供最新的灵感火花。建议不断的筛选信息的源头,控制每日消耗在上面的时间,不要成为算法和流水线喂养的懒人。
    • 客观对待其有效性,人们极易被日常发生的新闻所左右,如最近报道杀人案多了就会人心惶惶,但其实每天死于车祸的人远比此多。
    • 发现灵感后及时记录,并且尽量附上相关的感想和信息来源,以便日后追查,否则就像大梦一场酣畅淋漓,醒来之后屁都没有。
    •  
  • 信息点:阅读文章/杂志(论文除外)
    • 文章杂志够快但深度不够,一如电影《指环王》虽然故事漂亮剧情宏伟,但是出场人物及世界观刻画,还是比不过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来的复杂和瑰丽。许多文章亦是如此,看的时候拍案叫绝,不过因其写作时间和篇幅,对信息的归纳和抽象远不如一本书来的成体系。(这篇文章亦是如此:P)
    • 此渠道属于对关注领域知识点的补足和启发,用来促进我们对现有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也可以作为想要拓展新的领域的先头部队,比如想了解下地铁线路是如何规划的,读一本地铁线路设计教科书显然不如一篇风趣的文章能激起更多兴趣。
    • 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此类信息的来源,我会定期查看一些不同行业朋友的朋友圈,来看他分享了什么新鲜的信息。一般来说,这个人本身在行业的等级决定了他分享的信息质量,所以如果朋友圈里都是鸡汤(如我老妈的朋友圈),那么你需要思考平时交朋友的思路是否有问题。
    •  
  • 信息块:阅读一本书
    • 纯娱乐: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效率高,收获低。
    • 趋势流行:掌握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新模式,激发灵感。阅读效率高,收获一般。有条件最好直接读英文,国内的这方面的书相对较水。
    • 历史经典:培养语感和思维,对人性的观察,建立体系。阅读效率中等,需要大量阅读建立了体系后会渐入佳境。
    • 科学自然:培养逻辑和抽象能力,认识并掌握自然的规律。阅读效率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不扎实可以从基础的科普/自然类书籍读起。短期内最好不要同时看很多本这种书,会很烧脑。
    • 哲学思想:思维的框架,元认知,存在的意义。属于奢侈品,阅读效率低,烧脑。研究还不深,只是刚入门,所以暂不多言。
    •  
  • 信息流:和睿智的人交谈
    • 纸上学来终觉浅,而且多半是被抽象和美化过的。和在相关行业不断前进的人沟通能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环境和更具智慧的思考答案。比如「周末去哪儿」的 CEO 肖鹏兄把他们所在行业和视频网站行业进行类比,把其中几家视频网站战略演化和结果复盘,便能让迷雾的前景拨云见日。而前些日和丁香诊所的田太医的聊天,让我们知道了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断方式,对于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及对于决策学的看法,反过来对于产品设计方面亦有新的启发(这个之后研究明白了会单独写)。
    • 每个人都是一条不断进化的河流,所以定期的沟通聊天扯淡还是很重要的,和这些人的交谈往往可以伸缩自如,可以具体到一个案例背后的相关信息,也可以挖掘他们做决策背后的历史原因,这是任何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所
    •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你被别人启发的时候,也要保证自己能给对方带来启发,毕竟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大家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以及脑细胞换来的,相当昂贵。
    •  
  • 信息源:理解定理/定律
    • 有效信息最终会指向到一些定理/定律,理解这些才能最大限度的举一反三,亦会认知到世界的边界,不会犯下堂吉诃德式的错误。正面例子如 Musk 思考的可回收火箭,既没有违反物理常识,又符合了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反面例子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展开你懂的。
    • 定律具有抽象性,这时候可以反过来去阅读涉及相关定律/定理的书籍,将其具象化,更便于理解。比如从《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了解到背后其实是「决策学」和「脑科学」,但纯粹的决策学又比较难看懂,那么再通过阅读《决断力》来看一些更浅层的应用会更好理解。
    • 定律和定律之间会有大量的关联,可以顺藤摸瓜掌握相关衍生内容。比如大众心理学里面也会经常提到经济行为学,就可以找相关资料来看继而挖掘其定理/定律。
    •  

       
选择框架:向查理·芒格偷师
notion image
我很偷懒的选择了查理·芒格的「栅格化思维」,在没有遇到《穷查理宝典》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凌乱,获取的信息很多但是无处安放,导致了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但是理解并不深入,也没有进一步抽象出来去融会贯通。
 
当我发现有人可以熟练运营如此多元的思维框架之后深感震惊,也由于多年的阅读积累开始能找到一些学科间的交集,比如从城市规划中找到设计互联网社区的方法,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待人机交互之间的难点。
 
至此我才发现,选择一个有效的思维框架来安放基于获取的有效信息转化而来的知识有多么重要。
 
但在思维方式上我依旧不敢认为自己有更成熟的框架,所以摘录一段关于芒格「栅格化思维」的内容,请各位看官自行品味。
 
芒格格栅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真正的、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然后学会以善于联系、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
查理·芒格总结的五个普遍性原理:
  1. 通常意义上最好先决定那些最不费脑筋的事情来使问题简单化
  1. 模仿伽利略的结论,任何符合科学规律的事实,通常只能通过数学来揭示,这就好像在说数学是上帝的语言一样。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尤为有效。
  1. 思考问题仅仅想到将来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运用逆向思维。事实上,很多问题不能仅以未来作为标准来加以解决。
  1. 最好而又最实用的智慧,就是大学里教授的那些最基本的理论。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你必须以一种多学科的方式进行思考。你必须运用所有那些在大学中的新生所学习的各科基础课程中简单易学的概念。当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受到限。
  1. 往往只有许多种因素的组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应。比如:治疗结核病的药方正是将三种不同的药物按比例混合而成,尽管这三种药物早已存在,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治疗结核病的药方却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发现。
 
上篇完,以上方法论仅为个人整理
产品沉思录 - 在纷杂的世界里,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下)产品沉思录 - 产品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