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获取有效信息的步骤 —— 以城市规划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为例
如果说之前的经历中和城市规划相关的东西,那也就只能说是个「模拟城市」的爱好者了。当时大概是2012年的,我还在百姓网负责整个「社区氛围」相关的产品设计,但是我并没有任何社区设计的经验,之前的产品设计更多的是偏工具性产品的设计,虽然网上有很多社区设计相关的文章,但是更多的都是信息碎片,或者一些实用技巧,缺乏整体方法论的指导 —— 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果没有扎实的方法论的支撑,到最后就会给自己和团队挖下很多的坑。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根据外层流动的信息,开始去积累相关栅格化方向上的知识点。
当时或多或少的对建筑有一点兴趣,看过相关的一些书籍, 所以有一天 Milkliker 推荐了一本放在休息室书架上很久但没人看过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给我,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就翻了起来。但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就是我要找的答案,因为整个所谓的线上社区,本质上就是从部落聚落开始到超级城市的映射而已,城市规划本质上也是对线下社区的规划,雅各布斯极具人文的洞察也让人受益匪浅。这次收获虽然有点意外,但是因为先前在脑子里种植了一个觉知,要寻找相关方面的信息,所以当这些信息出现之后,就会牢牢地抓住。
看完这本书之后如醍醐灌顶,就开始思考如何和产品进行结合,譬如放弃之前对于某些类目中商家的赶尽杀绝,因为这样会导致分类多样性的降低,二手物品的流动性就会变差 —— 就像一个新的小区中如果只有所谓的白领,长期没有基础的家政人员,快递人员,甚至卖黑心小盒饭的,这个新小区也会逐渐衰落下去,因为人们多层次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不过很遗憾当时很快就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很多相关的设计并未最终的实现,在这里只是举例,当你觉得某个领域的信息有启发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记录,更应该抽象模型,尝试用该领域的思路去解决之前遇到其他领域的一个问题。
辞职创业后,其实对于城市规划对线上社区的兴趣依旧不减,所以根据雅各布斯这位作者作为关键的索引,将她的其他著作如《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等都阅读了下,又根据其作品的相关的性,阅读了《落脚城市》《城市意像》《城市的胜利》,尤其是《城市的胜利》属于反雅各布斯派的思路,让你又能从另外的视角审视雅各布斯主张,在今天是否继续有效?这就是对于一个知识点深挖之后,以此为跳板,不断的寻找这个领域内其他的相关文献,了解其观点背后的成因及最新的内容,更全面的掌握该领域的有效信息。
这个过程中恰巧《离线》杂志的主编傅丰元同学,邀请我撰写关于在线社区和线下社区之间的关系,硬着头皮答应之后发现更是一个巨坑,不但要补充线下社区的起源和关系,还需要补齐线上社区的前生今世,之前抖聪明从中汲取的几个小灵感现在立马不够用了,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多次想放弃,但是因为答应交稿在先,所以硬着头皮完成了这篇《互联网城市的死与生》。
当然今天来看这篇文章依旧稚嫩,但是这次经历让我收获的是,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你能让从未听过这个概念的人在一次分享中听懂并有所收获,那么说明你对该概念的也已经是驾轻就熟了。许多时候我们可以去尝试分享或者教一下别人,就会能验证出来我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
当然距离最后一步还差一点就是「总结出具体的问题,和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听取反馈」,毕竟上面吸收到的都是标品信息,和人沟通才能收获更多「非标」的有效信息,这样对于之前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而同时在日后的工作中亦能随时有个专家提供意见。
以上就是个人从获取有效信息到固化下来的一个简单的过程。
获取有效信息的三种方式
随意搜寻
我更喜欢随意的在书籍的海洋中漫步,因为根据上一篇提到的「步速分层」理论来说,这个层面的信息更加完整,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会更加深入。本身因为兴趣很广泛,并不会固定的只看某个方面的书籍,一般都会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会来寻找相关的内容。
比如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发现自己要面临无数多的决策需要做出,很多时候需要在信息非常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判断,那么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呢?这个问题肯定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过,所以我就去寻找和决策判断相关的数据,发现了一本比较简单的入门书《决断力》,然后这本书中大量引用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的例子,于是顺藤摸瓜把丹尼尔卡尼曼相关的资料都看了,然后这其中又有很多是统计学相关的知识,于是《统计数字会撒谎》和《随机漫步的傻瓜》又成了涉猎目标。
而之后在吴军的《智能时代》中大量提及大数据时代的思考方式又和前面两本书提到的统计学相关知识有关,阅读中又对前两本书的内容得到了强化,恰巧吴军这本书中也大量引用了自己《数学之美》相关的案例,于是顺理成章的阅读又会继续。
而以上这些内容,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既能让我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用户是如何做判断的,又能考虑到在统计学层面来看是否存在统计误差,又能考虑相关大致算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倘若只是专注在「产品经理」相关的书籍,大抵只能得到一些「术」的层面的东西罢了。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息简史》第十章「生命的编码」中,讲分子生物学的历史,对基因的认识,从物质的概念转向信息的认识,DNA碱基对不是基因,而是编码了基因。基因本身是由比特构成的。让我更加坚信解决本行业的问题往往在本行业之外 ,扩展知识面,学习多元思维框架和系统思考才是关键。
在长达十几年的阅读中,我也是近些年来才慢慢的梳理出来了阅读的脉络,所以无需着急现在立即获得什么,「功不唐捐」也许便是这个意思。
主题探索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为了工作上的需求,也会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 譬如开始开设线下门店的时候,除了去便利店打工,还有大量的相关内容的研究,市面上铃木敏文和所有关于7-11的书籍都被阅读殆尽,诸如《零售的哲学》《铃木敏文的统计心理学》《零售的本质》让我大致了解这个行业最顶尖人物的思考方式和心路历程如何,连同着相关行业的也继续挖掘来读,如《解密无印良品》中提到的没有衡量就没有改进的可能,至今对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启发。而实体生产中如何提高效率,JIT 又是 如何产生的?在《丰田的生产方式》又有详细的描述。
上面的例子不再展开,主题阅读的好处是短时间内能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所需的信息,同时又能梳理出行业之间的联系和演化,相关的阅读方法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及的大规模联合阅读。
交流分享
有些经验是书本无法传授的,这就是所谓的非标品的信息,这些信息价值往往是巨大的,最简单的,许多失败的案例只有在小圈子内才能复盘分享,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大佬都是伟光正的,而他们背后犯过多少错误我们是根本无从得知的。
指望通过大会获得有效信息的可能性无限趋向于0,所以个人更喜欢小范围(不超过4个人)的沟通,这时候大家分享的都是亲身经历和内部数据,加上相对熟悉的关系能更加了解他做出判断的来龙去脉。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你获得这些信息的时候,也要考虑能给大家提供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想法,毕竟来而不往非礼,没有人喜欢伸手党。
蛇足,一些自问自答
- 我不认识那么多人 —— 主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自然有人愿意和你沟通
- 知识点太散没有串联关系 —— 注意积累和跨领域思考,做时间的朋友
- 没机会写作和讲课 —— 那就先写下来给自己看
- 学会就好了 —— 所有的知识都是要更新的
- 作者:Tony·Chen
- 链接:https://www.tony-chen.xyz//article/82c7362d-d173-41ea-87ca-189238cb3b41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