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 摩拜单车出来之前,大家都觉得公共自行车只能是有桩,很难随时随地大规模铺开。
  • iPhone 中的 M 系列芯片出来之前,多数手机解决续航问题,都是增大电池的容量。
  • 饿了么出来之前,大家都觉得外卖是个小众需求,谁愿意为一顿不贵的饭多付一笔费用。
  • 在诚品书店没有证明其经营模式之前,所有人都觉得书店已经是昨日黄花,将退出历史舞台。
 
想象一下,当所有阿姨大爷都在谈论股票,股市就会一直高歌猛进么?那么当许多从业者谈到互联网医院,就会不可避免的谈到挂号,谈到专家坐诊,谈到医保呢?这些都是互联网医院的必须品么?历史只有这一条路径么?又或者说,当我们谈互联网医院的时候,又是在谈什么呢?
 
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大多数观点,往往是拒绝深入思考或者从众的表面伪装而已。最终的历史,不是由于谈论某种观念的人数众多就会实现,而本质上是由绝大多数人的欲望的集合体创造出来的。因为几千年来,我们都只是基因的载具而已,是若干化学元素刺激了人类的欲望,继而推动了历史。所以「人欲」,才是「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会押韵」的韵脚吧。
 
那么关于互联网医院,究竟又是什么呢?以下只是个人观点:
  1. 有两种互联网医院,一种是基于线下医院的延伸,一种是完全基于线上的互联网医院。
  1. 第一种互联网医院,未来会成为各个实体医院的标配,成为线上复诊预约的重要手段。由于医疗资源的集中性,线下大医院在线上依旧会形成虹吸效应,对小医院来说没有什么弯道超车的机会,并且由于大量的建设导致一段时间的浪费,就像各地的公共自行车或者银行的客户端一样,难用且效率低下,但不得不用。虽然整体效率会提升,但不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1. 第二种互联网医院,针对的不是现在去医院的用户,更多的是针对不去医院的用户,他们不是没问题,而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可以被简单的解决。就像人们不是不骑车,而是之前的解决方案不够好。当解决方案足够简单优雅的时候,能激发出来巨大的潜在需求。
  1. 所有医疗解决的需求其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延长你的生命(如治疗糖尿病,脑溢血等),一类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如拔智齿,治近视等)。而我们之前谈的医疗,多半是指前者。但在人均寿命超过七十岁且人口结构变化的今天,后者的需求已经积累的许久,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光看中国的医美市场就知道消费级医疗的潜力有多巨大。
  1. 在医疗行业中,赚钱的主要是药品、器械、检查、治疗(含住院)。同样可以按照上述的分类来看,大多数器械、检查、治疗不但必须依赖线下,而且为了保证延长大多数人的生命,这时候就需要医保来进行补贴
  1. 医疗需求不可激发的观点,应该随着 4 的分拆而分拆。的确我们无法激发一个正常人安装心脏支架,但是我们能影响一个觉得自己很健康但是脸上有痤疮的姑娘去找医生进行诊断,获得对应的治疗。而在此之前,这些人要么忍着,要么选择了不彻底的解决方案(比如用化妆品遮盖),从这个角度来看,医不入户的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
  1. 传统医疗的解决方案都是坐商,即选择好地点就等人们主动上门,很少有主动拉客的需求(莆田系除外)。但结合上述观点,会应该诞生一种新形态的医疗机构,围绕用户的一系列健康需求出发,主动告知他们如何能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 就像在诚品书店一样,烹饪书籍和品酒书籍在一起,旁边都是炊具红酒和各种进口食材,让你路过的时候告诉你,我这里有美好生活的解决方案。
  1. 所以第二种互联网医院不应该参照线下的医院来设置科室,以解决延长人们生命的问题,而是应该聚焦解决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依赖线下检查,在线上进行沟通就能解决,并且由于不是延长生命的主要社会矛盾,所以亦不会纳入医保体系。并且这家医院应该改变自己的定位,就像现在的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空间一样,主动的去告诉潜在的人群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然后提供给他们合理的解决方案。
  1. 对于4 + 7带量采购,以及三年后全国实施 DRG ,大量仿制药即将上市,非管制类药品会变得更像消费品,这意味着没有进医保且竞品众多的药品,需要寻找新的渠道来触达消费者,上述渠道将是一个新的选择。
  1. 我说的都是错的。因为丛林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产品沉思录 - 基层村医调研:尽本分产品沉思录 - 互联网医疗Truepill —— 医药行业的阿里云